理财/管理港是港非
打印logo打印本文章电邮logo字体:
分享:
施政报告的首要工作是消弭市民的误解及忧虑
李慕飞
作者:李慕飞评论评论:点击率点击率:

发表时间: 2025-09-01 11:51:29

作者介绍

资深政策研究及传媒工作者,曾近距离观察政府施政,用心研究政策得与失。 但凡香港事,无论是与非,事事关心。

  今届特首任期已步入中后阶段,回顾过去几年,政府在创科发展、北部都会区建设、优化传统优势产业及抢人才等方面均已作出明确部署,部分项目初见成效,正等待进一步落实与扩展。这些宏观政策固然重要,但在现阶段,《施政报告》的重心应逐渐由“建设”转向“沟通”,由“规划”转向“安民”。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亦衍生出不少矛盾与不安,若政府未能及时回应市民的疑虑,将可能削弱政策的推动力,甚至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撕裂。

  笔者作为一名家长,深切感受到教育领域的焦虑情绪正在蔓延。近年社交媒体上不乏家长对新来港人士子女及双非儿童的升学安排表示担忧,担心本地学生在资源分配及学位竞争上处于劣势。这种情绪由理性讨论逐渐转化为情绪化的不满,甚至出现仇视言论,令人忧虑。政府若不及早介入,厘清政策安排,并加强社会教育与沟通,恐怕会令社会氛围进一步恶化。《施政报告》应正面回应这些忧虑,例如阐明教育资源的分配原则、保障本地学生的升学机会,以及如何促进新来港家庭融入社区,减少误解与对立。

早前特首李家超率众高官落区,听取市民对新一份《施政报告》的建议。(李家超fb图片)


  此外,香港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转型的关键时刻。金融、外贸等高增值产业持续增长,反映出政府推动产业升级的方向正确。然而,零售、餐饮及商业物业市场却未能同步受惠,部分行业甚至陷入困境。这种两极化现象容易被误解为整体经济衰退,坊间亦不乏悲观言论,甚至有意无意地散播“香港已失去竞争力”的信息。政府应在《施政报告》中清晰解释经济转型的背景与目标,指出短期阵痛的必然性,并提出具体支援措施,协助受影响行业度过难关。同时,应加强与市民的沟通,让公众理解转型的长远利益,减少不必要的恐慌与误判。

  除了宏观政策与社会情绪,政府自身的施政能力亦是市民关注的焦点。早前政府在购买饮用水的过程中遭遇诈骗事件,虽然事件本身与市民生活无直接关系,但却再次引发对公务员办事能力的质疑。近年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人事安排已成为舆论焦点,部分市民认为政府部门效率低下、问责不足。《施政报告》应正视这些声音,提出具体改善措施,例如加强部门监督机制、提升公务员培训质素、推动绩效评估制度等,重建市民对政府的信任。

  总括而言,《施政报告》不仅是政策的宣示,更是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桥梁。在重大建设已进入落实阶段的今天,政府更应重视民间的情绪与误解,主动释疑、化解矛盾,让市民在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支持政策推行。唯有如此,香港才能在稳定中前行,在共识中发展。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分享:
返回港是港非
其它港是港非文章
上传图片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且文件小于5M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立场 
登录 后发表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 暂无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观点
登录 后回复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顺序  ↓倒序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more on Column 
新  一个月内新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