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深政策研究及传媒工作者,曾近距离观察政府施政,用心研究政策得与失。 但凡香港事,无论是与非,事事关心。
近日政府购买冒牌饮用水事件闹得满城风波,笔者听闻政府急急审查近期采购的其他物品,避免再度出现中伏事件。其实,只要了解冒牌饮用水事件的经过,都会发现漏洞众多,不明白为何主事官员一无所觉。有前辈高人向笔者分析,政府过去采购物资,虽然有众多指引,例如价格高低或物资质量要求,但决定时都十分重视“稳阵”两字,不可能购买有任何风险因素的物资,但因为出现财政赤字,各部门要达到节省开支的要求,“稳阵”已不是首要考虑,价廉物美才是重点,但价廉往往潜藏着很多问题,需要精明消费者精挑细选,否则极易中伏,惟僵化的采购制度只懂得按章办事,这次采购虽然足足节省了1600万元,但结果被骗告终。
政府采购工作由物流署负责,但如果涉及巨额开支,则相关部门及财库局的库务科会全程跟进,并须向立法会交代,出错的机会较低。近期各部门都尽量节省开支,有一个笔者认为颇为成功的个案:警务处需要引入新一代通讯系统,原本预算开支达52亿元,但政府改变了采购方式,最终节省了六成开支,买单只需20亿元,政府已详细向立法会保安事务委员会解释,并在月前获财委会通过。市民大概都会很惊讶为何能节省这么多钱,其实道理很简单,52亿元是公开招标为政府度身订造,20亿元则是政府到市场寻找现成品,这就是保安局局长所说的直接采购。打个比方,你到高级洋服店度身订造一套西装,往往索价以万元计,但如果到一高级时装店购买现成西装并加以修改,则只需约一半的价钱,道理正是如此。当然,警务处为配合直接采购,亦简化及调整系统的设计,但仍然满足政府系统的要求。
物流署在购水时非从消费者角度考虑,而是以采购制度去衡量。(物流署片段截图)
度身订造是最“稳阵”的做法,有什么不合身,可以责令承办商修改;直接采购虽然价廉,但却要冒上更多风险,需要放弃僵化制度,由主事官员以灵活及贴地的态度去处理及跟进。这次警务处的采购正反映出官员绝对有能力做好有关工作,而冒牌饮用水风波就反证出采购制度的僵化。冒牌饮用水事件漏洞甚多,首先中标公司是新近恢复营运的贸易公司,并无往绩可寻,亦无做过饮用水生意,怎能轻易相信?其次,品牌非香港常见,而且包装款式独特,在内地亦甚少见,如何能说服公务员能安全饮用?再说,饮用水其中一项重大成本就是运输费用,要从内地运送来港,据说每瓶水平均价为20多元,而运输费已占一半以上,该公司又非生产商,利润微薄能否长远经营?这些表面因素已足以引起消费者的怀疑,不过官员并非以消费者的角度考虑,而是以采购制度去衡量,结果就发生这次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所以,采购制度是非改革不可。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