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香港知名时事评论员,前驻美记者。
上周五,俄罗斯总统普京前往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会晤美国总统特朗普。外界普遍将焦点放在俄乌战场上,期待美国利用其影响力促成俄乌停火,避免更多的杀戮。但普京和特朗普并未就俄乌战事达成任何具体协议,反而利用这场举世瞩目的会晤为自己塑造形象,把关系到乌克兰人生命与生活、关系到欧洲大陆和平与安宁的大事抛到一边。最终,这场“峰会”沦为只要热闹场面、不求实质成果的“大戏”。目前正在上演的是第二幕——欧洲多国领导人集体前往华盛顿,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一起到白宫游说特朗普,为乌克兰寻求安全保障。
美方高调迎接普京,场面隆重尽显“诚意”
特朗普一直强调,他与普京的私人关系很好,因此,美方在安克雷奇用欢迎老朋友的方式高调迎接普京,特朗普提前在红地毯上等候普京下飞机,并邀请普京与他一起乘坐总统专车前往会谈地点。外界对此非常关注,因为两人在车上的单独交谈可能已经为即将展开的正式会晤定下了基调。有美国政界人士担心,在一对一的交谈中,特朗普可能会“落入普京的圈套,损害美国利益”。但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特朗普始终未想与普京达成任何具体协议,他只想用各种手段来展示“诚意”,让普京高兴,以便跟着他把这场戏演下去。
特朗普提前在红地毯上等普京下机,并与他同坐总统专车前往会谈地点。(AP)
为了显示他与普京关系很近,特朗普在记者会上称普京为弗拉基米尔(普京的名字),而不是按照外交惯例在公开场合称对方为“普京总统”。从电视新闻直播的画面上看,普京对此感觉很舒服,因为美国总统一般只对美国盟友才直呼其名,以示亲近。与美国总统搞好关系,对普京个人非常重要,也有利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很显然,特朗普和普京都了解对方的性格,都愿意演好这场戏,以争取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因此,这场“峰会”虚多实少,并没取得任何具体成果,难免被视为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
俄方寻求摆脱孤立,白宫只为获得诺奖
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全面经济制裁,并中止了与俄罗斯的民间交流活动,俄罗斯近几年饱受西方孤立。西方企业从俄罗斯撤出,俄罗斯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中断,这对俄罗斯的经济和国际形象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要摆脱孤立,就要在国际舞台上引人关注,并得到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背书(认可与支持),这正是普京参加此次会晤的主要目的之一。
同时,普京带了多位部长级官员参加会晤,将原本以结束乌克兰战事为主题的会谈,变成了俄美两国的元首峰会,给人的感觉是美国在对俄关系上作出了调整,白宫希望重启两国关系,甚至有可能放松对俄制裁,以便令美国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这大大冲淡了尽早结束俄乌战争的紧迫感,让普京更不可能为避免美国的进一步制裁而同意停火。
普京带同多位部长出席会晤,将原本以结束俄乌战事为主题的会谈,变成了俄美两国的元首峰会。(AP)
这样的解读合乎情理,因为特朗普二次执政以来,大打关税战、迫外国芯片企业赴美投资等恶劣行为,充分表明他对于经济利益的疯狂追求,而且把国际政治问题也与经济利益放到一个篮子里,寻求所谓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也就是他常挂在嘴边的“大交易”。美国媒体的分析指出,这恰恰说明普京对特朗普有深入了解,因而投其所好,为特朗普提供充分的表演机会,但实际获得好处的却是俄罗斯。普京在联合记者会上特别提到特朗普常说的一句话:“如果我是总统,这场(俄乌)战争就不会发生”,让身边的特朗普心满意足。
用外交事件来破解对自己不利的国际环境,在历史上有很多先例,其中很多人比较熟悉的包括英国首相约翰·梅杰(John Major)1991年9月访问北京,签署中英两国关于香港新机场的备忘录,以及江泽民主席1993年11月出席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约翰·梅杰访华那年,西方国家仍在实施对华制裁,中外高层交往中断,经贸关系受阻。英国为了获得新机场项目的庞大经济利益,需要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于是约翰·梅杰成为在实施制裁之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他的访问化解了北京的一个难题,变相打破了西方的集体制裁,为西方其他领导人访华打通了道路。而江主席应邀赴美参加APEC峰会并会晤美国总统克林顿,则为中美各领域的交流带来重启的动力,令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
估计普京及其助手在制定俄罗斯对美政策时,肯定没少研究当代国际关系史上这两个典型案例,因为上述成功的实践,不仅体现出中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而且其做法非常务实,能满足双方的实际需要,创造出双赢的结果。
对于特朗普及其团队来说,维护自身利益最重要。众所周知,美国与俄罗斯不可能决定乌克兰的命运,缺少乌克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参与,美俄之间的任何协议都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和平。既然如此,特朗普这样大张旗鼓高调欢迎普京是为了什么?简单来说,恐怕就是要塑造“和平缔造者”的形象,强调是他制止了战争,用这样的“成就”来为自己争取诺贝尔和平奖。近日有媒体爆出,特朗普不久前曾经与挪威政府官员接触,显然是希望负责评选诺贝尔和平奖的挪威人“识做”。念念不忘做“最伟大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怎么可以没有诺贝尔和平奖?
欧洲盟友担心霸凌,集体访美联手护乌
尽管特朗普一厢情愿,但欧洲很多人对他并无好感。在俄乌战争问题上,他上任之后立场摇摆不定,欧洲领导人对此早有怨言。特朗普要求欧洲国家增加军费开支,并为乌克兰购买美国武器,这比他的前任拜登的强硬挺乌立场后退了一大步。而且他和副总统万斯还非常傲慢,当着在场记者对到访白宫的泽连斯基一通教训,语言尖刻,完全不顾外交礼仪,让很多欧洲人深感受辱。
特朗普与泽连斯基会面时比较拘谨,远不及见普京时般亲切。(AP)
所以,当他邀请泽连斯基在美俄峰会后访问白宫时,欧洲的一众乌克兰之友有些担心,怕泽连斯基在白宫再次被美国人围攻,于是决定集体访美,联手保护泽连斯基,避免特朗普“出卖”乌克兰利益。欧洲领导人的做法,有点像小学生打群架。有他们相伴,虽然能够避免泽连斯基遭到霸凌,但实际上对俄乌停火却未能产生直接积极影响,最多只是缓和了特朗普与泽连斯基会晤的气氛。泽连斯基也汲取教训,在白宫单独与特朗普会晤时,穿了一件较正式的外套(上次的衣着被美方批评),并在会晤开始时,首先向特朗普转交了他夫人给特朗普夫人的一封信,试图用“第一夫人外交”来拉近他与特朗普的关系。但从肢体语言来分析,特朗普与泽连斯基之间的个人关系还比较正式,远不及特朗普与普京见面时的亲切。欧洲领导人与特朗普团队的集体会谈也未取得明显进展,在如何与普京谈判的问题上,双方仍存在分歧。
特朗普希望搞“三边会谈”,由美国安排美、俄、乌三方会晤,这样他的角色就很突出。但欧洲多国领导人,尤其是法国总统马克龙,希望举行“四边会谈” ,让欧盟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涉及乌克兰命运与前途的各种安排。
安全保障欠缺细节,停火仍需双边谈判
欧洲领导人还想从白宫得到泽连斯基一再坚持的美国对乌克兰提供“安全保证”,即美国承认乌克兰的特殊地位。虽然乌克兰未加入北约,但北约最关键的集体防御原则对乌克兰适用。换句话说,在达成停火或签订和平协议之后,假如乌克兰再遭军事入侵,北约国家有义务帮助乌克兰迎击入侵者。对于这种明确无误的保证,美国的立场仍存在“模糊空间”,因为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并不支持派美军到外国参战。特朗普今年还曾经向泽连斯基施压,用停止对乌克兰提供武器作为手段,逼乌克兰与俄罗斯展开和平谈判。所以,欧洲领导人不再寄望美国派兵前往乌克兰,而是自己组成一支实战能力较强的“维和部队”,长期驻扎在乌克兰,提供某种程度的“安全保证”,因为没人知道这支队伍能否在与俄罗斯军队交战时取得胜利。
欧洲领导人希望在白宫争取到对乌克兰的“安全保证”。(AP)
说到底,真正要结束这场战争,还是要通过俄乌之间的谈判,所谓“交换土地”、北约提供“安全保证”等等解决方案,都需要俄乌两国具体谈谈,双方在哪些领域可以妥协、哪些关键点决不妥协,只能由俄乌两国决定。外界的劝和促谈或许有帮助,但难免受制于自身利益,无法真正帮到实处。而且这场有真有假、有虚有实的外交战,还随时会受到战场上形势变化的影响,因此任何过于乐观的期盼都是不切实际的,对这一点必须看得清清楚楚。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