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注册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博士、香港大学中医学硕士、香港大学中医全科学士、电台节目莉英谈《深》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
悠悠三十载,银针相伴,悬壶济世。这些年,我早已不再固守于一隅诊室。由于这份沉淀的阅历和对传统医学的深刻理解,我逐渐将脚步迈向更广阔的天地,也荣幸地成为了一些高端家庭的私人健康守护者,为他们提供专属、周全的中医诊疗与保障。这份信任,于我而言,既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行走于世间,看遍山川湖海,也愈发深刻地感受到:健康之弦,时时紧绷。就在不久前,听闻一则令人扼腕的消息:一位年轻人,仅仅因为疏忽了罐装饮料外罐的清洁,饮下后短短四日,竟阴阳两隔!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警醒。再看近在咫尺的香港,肯尼亚热疫情因蚊患而备受关注。行走四方,更让我洞悉,病毒、细菌这些微小的威胁,其实无所不在,它们如同暗流,在都市的繁华、旅途的风光之下潜藏、涌动,伺机而动。新的病原体层出不穷,防不胜防的挑战,已然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常态。
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甚至有些“狡猾”的病原体威胁,我愈发坚信,我们传承数千年的瑰宝——针灸,在预防保健和协同治疗领域,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它并非直接对抗病菌,而是着眼于唤醒并强大人体自身的防御长城,调节气血阴阳的平衡,激发内在的自愈潜能。当身体的内在环境和谐稳定,正气充盈,就如同筑起了坚固的城池,外邪(病毒、细菌)自然难以轻易入侵;即使不慎染病,一个正气内存、经络通畅的身体,其康复的根基也必然更为扎实,恢复能力更强。这,正是中医“扶正祛邪”智慧在对抗新感染时的精髓所在。
近期,大家都在谈暖化:我们更要护持正气,顺应天地以避害。
全球暖化,已成迫近的外邪,深刻扰动“天、地、人”和谐。其害非止于环境,更直指人体根本。身为以针灸见长的中医,我忧见其势日炽,与大家分享应对之道。
暖化之伤,伤在何处?
天时失常:酷暑延长,湿邪弥漫,秋冬应藏反温。此令人体阳气耗散过度(阳浮),阴津暗损(阴虚),湿热内蕴者剧增,诱发中暑、心烦失眠、皮肤疾患、消化紊乱(如腹泻、胃口差)及旧疾复发。
地气不宁:极端天气频传,万物生长收藏节律紊乱。反映于人,则易感季节交替不适、过敏性疾病高发、情志不舒(如焦虑、烦躁)。
人气受伐:体质偏颇者(如阴虚、气虚、湿热)首当其冲。暖化如同“温邪”,加速气血消耗,削弱卫外之力(正气),使人群更易感外邪,迁延难愈,慢性病控制亦更棘手。
针灸之利,在于固本调衡
于此困局,中医尤重“扶正固本”。针灸非仅止痛,更能激发经络潜能,调和阴阳气血。如:
固护阳气:取关元、气海、足三里,温补脾肾,抵御外邪耗散。
清利湿热:取曲池、合谷、阴陵泉、丰隆,疏导三焦,祛除内蕴之邪。
安神定志:取百会、神门、内关,平复因天时异常引发的心神不宁。
增强免疫(正气):整体调理,提升机体自适应与抗病能力。
日常避害,贵在顺应与养护
起居:避酷暑锋芒,适时午休。空调切忌贪凉直吹,护好颈背、肚脐(神阙)、脚踝(三阴交)。确保充足睡眠以养阴。
饮食:清淡为主,多食当季瓜果蔬菜(如冬瓜、丝瓜、绿豆清暑;百合、银耳润燥)。少食肥甘厚腻、辛辣烧烤助火生湿之物。及时补充水分(温水或淡茶为佳)。
情志:酷热易扰心神,宜静心养性,避免剧烈情绪波动。日常可用针灸调理,导引气血。
体质调理:辨识自体质(如是否怕热多汗、乏力倦怠、便溏或便秘),在医师指导下个性化调养(食疗、药茶、适度艾灸或刮痧)。
若不应对,后患非轻
体质普遍弱化:正气日衰,人群较容易患病且病程延长,小病易成大病。
旧病爆发失控:心脏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在异常气候下更易波动、加重。
新病丛生难解:湿热相关疾病(顽固皮肤病、消化病、免疫失调)、情志病(忧郁焦虑)、原因不明的“亚健康”状态将大幅攀升。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暖冬扰乱了人体顺应自然的封藏之机,透支肾精,来年春天抵抗力低下,温病(如流感、传染病)易发且猛烈。
暖化如“温水煮蛙”,其害渐深。身为守护健康的中医,我深谙“上工治未病”之理。扶助正气、调和内环境、顺应四时变化,是人体在这剧变时代安身立命的根基。针灸与中医智慧,正是我们手中可用的良器。莫待疾重方求医,日常养护避害,始于当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愿与诸位共勉,护持安康。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