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管理雷鸣天下
打印logo打印本文章电邮logo字体:
分享:
香港低生育难题,施政报告未解决
雷鼎鸣
作者:雷鼎鸣评论评论:点击率点击率:

发表时间: 2025-09-26 11:45:53

作者介绍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前系主任及荣休教授。

   今年的《施政报告》用了四节的篇幅谈生育问题,并建议了一系列措施推高香港的生育率,反映特区政府高度重视这问题。这种重视是对的,但政府仍很可能低估了其难度。


   《施政报告》指出,香港新生婴儿数目从2017年起连续下降了6年,但2023年及2024年不跌反升,2024年更比2023年多了3500名婴儿,达到36700名。


扭生育率下降趋势?美丽误会


   香港是否已扭转了生育率下降的趋势?恐怕这只是美丽的误会!我审视过政府的人口数据,从2015年至2020年,香港零岁人口的数量平均每年相当稳定地以年均4.24%的速度下降,但2021年下跌幅度却突然增至16.37%,2022年仍有7.24%的跌幅,2023年才稍为“正常”,只跌了5.49%,到了2024年及2025年才稍有增长。这是典型的短线的“婴儿潮”现象。第二次大战期间,世界环境十分不适宜生育,所以生育率偏低,战后10多年,世界各国的父母连忙要补回过去的不生,个个争先恐后去生,所以新生婴儿大增,这便是婴儿潮世代的源头。


这两年生育人数虽见回升,但仍未补回新冠带来的跌幅。(AFP)


   2020年至2022年,香港一直受到新冠的骚扰,各准父母当然会有戒心,要把生孩子这志业押后一下,2023下半年以后稍高了的生育率,只是补回他们之前的延后决定而已。但可惜,这个婴儿潮力度微弱,顶多算是个“微型婴儿潮”。我根据政府的统计数据粗略推算一下,假设新冠没有出现过,政府前两年也没有推动过鼓励生育的措施,只是让生育人数自然下降,那么,2024年年中的零岁婴儿应该有36800人,而不是那时实际上的33200人,2025年的情况也相若。换言之,虽然这两年生育人数回升了,但仍未补回新冠带来的跌幅,政府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其鼓励政策收效可能极微。


   不过,低生育问题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更有效的策略去解决。众所周知,香港近30多年来一直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在1961年,港人的总和生育率是5.17,即一名女子平均一生人会生育超过5名孩子;到了1991年,总和生育率已跌至1.28,即这一代有1男1女2人,下一代便只有1.28人,人口在下滑;到了2001年,总和生育率更跌至0.93,2023年则只有0.75!30多年的低生育,带来了现在年轻人口比例的严重不足,对香港未来的发展会构成重大威胁,香港人口老化更严重,政府的财政压力也很难化解。所以若真的能动用社会资源鼓励生育,回报可能不错。


   不过,鼓励生育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世界多个国家都曾用物质奖励等手段鼓励生育,但可惜收效都十分微弱,很多时都是人民看到有奖励,会把计划中的生育稍为提早,收了奖励再说。生育率短暂上升后,便迅速打回原形。


   低生育率在高度发展的经济体几乎是常态,不是例外。为何如此?成本高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按现时坊间的一些说法,在港养大一名儿童,大约要600万元,比20多年前李丽珊替某银行卖广告时所说的400万元又增加了不少。当然孩子在什么学校读书对此有很大影响,但若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教育水平很高,生孩子及养育孩子成本可能会远超600万元。这是因为生了孩子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事业人生规划会大受影响,少了不少收入。


生育会令教育水平高的母亲少了不少收入,增加养育成本。(AFP)


教育青年,倘没下一代晚景凄凉


   我关注生育与教育的问题有30多年,亦曾在世界顶级的经济学报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所以对父母的高教育与低生育率的关系十分熟悉。10多年前,我也在香港调查过,除了上述原因外,香港年轻人不热衷生育,尚有两个重要的经济原因,便是楼价太高(居住面积太小,不利育儿),及教育成本高昂,这倒不单指学校学费不菲,还包括各种学习班的费用。所以若政府有提供物质刺激,我不认为是错误,但若养育成本要600万元,政府的补贴连零头也不到,需要另寻他法。


   近年继续思考此问题,认为政策的“组合拳”尚应包括两点,才可移风易俗,使物质刺激能有更大效果。其一是要教育现在的年轻人,使他们明白没有下一代,或许现时生活会自由一点,但到他们70、80岁以后,可能有不测之险,不但无人照顾,晚景凄凉,而且寂寞无垠。但因为人类寿命这么长是一个很现代的现象,从前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社会中人基本上领略不到老而无家人所带来的后果,必须多鼓励文艺影视界多创作相关的家庭剧,使多些人明白要有下一代的好处,此种好处亦不是靠狗便可补偿到。


男女分担育儿时间成本,增诱因


   其二是在人生规划上,要调整生育的成本由谁来承担。诺贝尔奖得主高典(Claudia Goldin)今年初有论文详细分析这问题,生育的主要决策者是女方,在女性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了的社会,她们工作的诱因很大,育儿的时间成本要由男女双方公平分担,减少对事业的影响,这应成为一种制度、一种社会共识。高典发现,此意识一旦形成,生育的诱因会大增,美国人教育水平高,但生育率远超香港及内地,原因正是他们有此共识。特区政府也可参考高典的建议,在政策上下些工夫。


【知识库】施政报告鼓励生育政策


   -延长初生子女可享额外免税额的时间,由一年增至两年。每名子女出生后首两年,纳税人可就该名子女享有双倍免税额(即26万元)。


   -未来3年将新增15所资助幼儿中心,合共提供约1500个0至3岁的儿童日间照顾服务名额。


   -在本学年扩充“在校课后托管服务计划”,名额不再设上限。


   -为方便孕妇轮候医疗服务,设立关爱窗口。


   -医管局继续增加辅助生育服务名额,2025/26年度会由两年前的1100个增至1500个。


  (本文原载于9月26日《香港经济日报》)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分享:
返回雷鸣天下
上传图片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且文件小于5M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立场 
登录 后发表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 暂无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观点
登录 后回复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顺序  ↓倒序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more on Column 
新  一个月内新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