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深政策研究及传媒工作者,曾近距离观察政府施政,用心研究政策得与失。 但凡香港事,无论是与非,事事关心。
施政报告向来是香港政治年度大事,既是政府施政蓝图的总结,也是社会观察未来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笔者早前已指出,现届政府的重大改革建议,其实早在前几份施政报告中已经部署妥当,现时正等待收成,这次的报告自然以优化和落实为主,大方向延续既有政策,但仍然加入不少新意思,既有政策创新,也有表达形式的突破,令整份报告多了几分“彩蛋”的味道。
首先,最为瞩目的新尝试,是在第一章节便率先点出多项重点措施,然后再于后续章节逐一展开。过往的施政报告多是循序渐进,由宏观到具体,读者若要掌握核心建议,往往需要耐心翻阅全篇。这次的安排则有如“提纲挈领”,让社会和传媒一开始便能聚焦于最重要的政策方向,市民即使没有时间细读全篇,也能迅速掌握大意。这种“先声夺人”的手法,既能集中舆论焦点,也有助于政府推动议程,笔者认为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尝试。
其次,施政报告首次引入“施政成绩表”的概念,并以量化的KPI来评价政府内部的表现。特首一向强调以数据说话,这次在第一章便引用了具体数字,例如提到过去一年落实的房屋供应量、基建进度,以及创科投资的增长幅度,务求以客观数据展示施政成果。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能够避免空泛的自我评价,让市民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去检视政府的承诺是否兑现。当然,KPI并非万能,数据背后仍需解读,但至少这是一个走向透明和问责的方向。
再者,这次报告以人工智能(AI)发展为主轴,贯穿多个章节。从政府部门的数码转型,到产业政策的推动,再到教育领域的人才培育,AI几乎无处不在。这种跨领域的铺排,过去施政报告中未曾出现过。它不仅显示政府对AI的重视,也反映出一种新的政策思维:不再将创科视为单一产业,而是作为推动整体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这种“以AI为骨干”的布局,若能落实,将有助香港在全球竞争中找到新的定位。
值得一提的是,施政报告公布前,政府一向有“放气球”的习惯,向传媒透露部分措施,以测试社会反应。过去这些“气球”大多是势在必行的政策,提前放风只是为了期望管理。然而,这次却出现了不同的情况,事前传出会重推“租置计划”,但最终报告中并未见相关建议。这种“放风后收回”的做法颇为少见,或许正因为政府在听取社会意见后,感受到反对声音强烈,遂决定暂时搁置。从某个角度看,这正是“从善如流”的表现,显示政府并非一意孤行,而是愿意调整步伐。
此外,这次施政报告的宣读时间长达三小时,特首几乎将所有措施逐一涵盖,结果显得略为疲累。这种“巨细无遗”的方式,固然能展示政府的全面性,但也引来讨论:是否有必要逐字宣读?前任特首林郑月娥曾尝试只宣读简短声明,让社会自行阅读详细内容,这种做法虽然简洁,但却被批评欠缺庄重。究竟应该详尽还是简约,其实各有利弊。这次的经验或许能为未来提供参考,毕竟施政报告不仅是政策文件,也是政治表演的一部分,如何拿捏分寸,值得深思。
施政报告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出多少新措施,更在于能否回应市民诉求、展示管治意志。(资料图片)
施政报告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出多少新措施,更在于能否回应市民诉求、展示管治意志。这次的“搞搞新意思”,或许只是小步尝试,但若能源源不绝,未尝不是推动管治文化走向开放与灵活的一个起点。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