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梁子骢,财务策划七年以上,在资产管理,风险管理,退休策划等都有相当经验,现时亦拥有AFP专业资格,曾在2016香港财务策划师学会的比赛中得到优异成绩,在理财策划及新人培训都有多年经验,现投身某大保险公司工作,希望把更多营销经验及管理经验贡献给业界,尤其是新入行人士,使更多人顺利起跑,越做越好。
最近,我们团队迎来了一位充满潜力的新同事C。在进行新人培训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谈到他为何选择加入保险行业,他的回答总是经过精心包装——谈及市场前景、专业发展、服务社会,字字珠玑,却少了一份真切感。
一次私下交谈中,我直接问他:“这些答案是你真实的想法,还是你认为我想听到的答案?”片刻沉默后,他坦言自己最大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希望远离旧公司的有害文化和办公室政治,同时他也确实看到香港人有强烈的理财需求,希望趁年轻在这个行业打拼一番天地。
“但这样说是不是太……不专业?”他有些不安地问道。“我担心如果这么直接地告诉朋友们,他们会觉得我不够认真或缺乏职业规划,而且这些是我的个人原因,对客人没有益处呀?”
这段对话让我回想起十多年前自己刚入行时的情景。那时的我也被要求花大量时间“包装”自己的形象和说辞,深怕一不小心说错话就会失去客户或被朋友看轻。我记得自己甚至准备了三套不同版本的“为何加入保险业”的说词,针对不同场合和对象使用。
结果如何?最后我没有因为这些说辞得到更多的生意,后来我发现,每次见客人时,愈漫不经心地提及自己为何要加入理财行业时,对方反而听得更专心,会谈更顺畅。我就明白了,我们这种独立做行销的,根本不需要包装出一个“完美顾问”的形象,而是展现真实的自己,因为客人们是在我们身上取得意见及专业服务,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大机构,而是面前有血有肉的人。是个人就理应要有温度,有专业但也在学习,有抱负但也有不足。
令人惊讶的是,自此之后我就停止用“已准备好的开场白”而开始真诚交流,不仅朋友关系有所提升,客户的信任度也大幅提升,业绩随之起飞。这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但深刻的道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完美包装”已有极高的防御意识,反而对真实的声音更加珍视。
回到C的情况,我向他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并指出作为他的招募者,我在他身上看重的恰恰是那些未经包装的特质:对人负责任,对自我有要求,有上进心,有担当——这些都是保险顾问真正需要的核心素质。
“你不需要浪费时间去包装一个完美形象。”我告诉他,“因为在这个行业,真诚比完美更有价值。”
保险业的本质是什么?是信任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没有信任,再精巧的产品设计、再优惠的价格条款也难以打动客户。而信任的基础,恰恰是真诚。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新人入行初期业绩飙升,因为他们能依靠原有的社交圈快速成交;但半年或一年后,业绩突然下滑,因为原有人脉已经开发殆尽,而新的客户关系却难以建立。追根溯源,问题往往出在“包装过度”——当亲友感受到你的改变,不再是那个他们熟悉的人,而是一个随时准备“成交”的销售机器,信任自然逐渐流失。
相反,那些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顾问,往往保持着高度的真实感和一致性。他们不回避行业的挑战,不夸大产品的效果,不掩饰自己的不足,而是坦诚地与客户交流,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专业关系。
我们做经理,在培训时应强调,真诚并不意味着不专业或缺乏技巧。相反,真诚是一种更高级的专业表现:当你承认“我对这个问题不太确定,让我研究后再给你准确答案”,你展现的是对专业负责的态度;当你表达“我选择这行业部分是为了更好的收入,同时也希望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你展现的是对职业的理性认知;当你分享“这个产品有这些优势,但也有这些限制”,你展现的是对客户负责的专业素养。
这种坦诚不仅不会减损你的形象,反而会增加你的可信度和专业感。因为在客户眼中,一个愿意指出产品局限性的顾问,比一个只谈优点不提风险的顾问更值得信赖。
作为管理者,我们的责任不是教新人如何包装自己,而是帮助他们发现并放大自己真实的优势。我们应该创造一个鼓励真诚的文化环境,让团队成员明白:在这个行业,我们销售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信任和关系。而信任和关系,只能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
包装,不如坦诚——因为在保险这个以人为本的行业中,真实的力量远胜完美的形象。当你不再花时间思考“我应该表现成什么样子”,而是专注于“我能为客户提供什么价值”时,你已经向专业顾问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