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梁子骢,财务策划七年以上,在资产管理,风险管理,退休策划等都有相当经验,现时亦拥有AFP专业资格,曾在2016香港财务策划师学会的比赛中得到优异成绩,在理财策划及新人培训都有多年经验,现投身某大保险公司工作,希望把更多营销经验及管理经验贡献给业界,尤其是新入行人士,使更多人顺利起跑,越做越好。
最近参加了一场行业早会,一位嘉宾讲者提出了一个令我深思的观点:“我们不需要补短,只需取长。”这句话在会后引发了我的思考——在保险业的生态中,这是否真的适用?经过反复思考,我愈来愈认同这个观点的价值。
保险行业的市场格局相当特殊。香港有几百万潜在客户,但持牌顾问只有约十万人。在这个“百货应百客”的市场中,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顾问?是那些努力补足所有短板,追求“全能”的人,还是那些能发挥独特优势,在特定领域闪闪发光的人?
我曾经也是“补短派”的忠实信徒。每次带新人时,都会让他们做SWOT分析,然后投入大量时间去弥补弱点。直到最近一、两年,我遇到了A——一位让我彻底改变想法的新人。
A是位内向的前工程师,沉默寡言,举止谨慎,与传统印象中活泼外向的保险顾问截然不同。初期培训中,我和他都聚焦在提升社交能力,希望他多表达自己,变得更健谈、更有说服力。但半年过去,效果微乎其微,A有变得开朗,但不见对业绩有明显帮助。
直到有一天,我在跟A定期检讨时发现,他为客户准备的方案分析做得非常仔细,不用华丽辞措,而是用严谨的逻辑和数据分析,将复杂的保险概念转化为工程师熟悉的“风险管理模型”,而亦同时他的成交额(case size)亦渐渐进步,客人的信任度明显提高,转介绍亦变多。
这一刻让我茅塞顿开,在我眼中A需要进步的方面(或通称“缺点”)无论怎么提升也只会令他变成一个没有特色,随处可见的销售员。反而投资时间让他发挥长处,严谨、理性、专业的为客户分析,作建议,回报更有效。从那以后,我调整了培训方向,鼓励A专注服务理工背景或专业人事的客户,更有趣的是,他自然而言因为成交多了,信心提升,人也变得开朗和健谈。
一年后,A的转介绍数量翻倍了,更开始成天招募。而这一切,并非因为我们努力补短,而是因为我们有专注取长。
A的例子并非孤例。回顾我十年来培养的顾问,每一位成功者都各有特色,全人的顾问是极罕见,但成功的人往往不是会百般武艺的人,而是有一套专属武功的人。这让我想起苹果创始人贾伯斯的一句名言:“专注是说不的艺术。”成功往往不是来自于做更多事,而是来自于做对的事——那些能发挥你独特优势的事。在保险行业,这一点尤为重要。
事实上,市场不需要没有缺陷的产品,市场需要的是能解决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就像iPhone刚推出时不支持Flash,被批评是“缺陷”,但这个“缺陷”恰恰体现了苹果对用户体验的执着追求;特斯拉最初只专注于高端电动跑车,被视为“市场狭窄”,但这种聚焦策略让他们在特定领域建立了无可撼动的地位。
一个成功的策略不是让每位顾问都变得面面俱到,而是帮助他们找到并放大自己的独特优势,在特定客群中建立不可替代的价值。
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模式。当新人加入团队时,不要急于“修复”他们的短板,而是要花时间发掘他们的独特之处:
- 他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经历或背景?
- 他们在哪些情况下表现得最为自然和出色?
- 他们能与哪类客户产生最强的共鸣?
- 他们的“缺陷”在哪些场景下可能成为优势?
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帮助他们设计一条充分发挥这些优势的职业路径。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忽视短板——某些基本能力仍然需要达到行业标准。但重点是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能带来最大回报的领域,而不是平均分配到每个发展方向。
如果今天你是一位新的管理人员,请紧记,要同事有进步,不是先补短,而是回忆起来,当初令你心动希望招募的这位对象,有什么特质打动到你,令你觉得他可以在这行业成功?而你又有否做好引路人的角色,令市场看见这顾问的优势?对管理者而言,最大的挑战不是“修复”团队成员,而是帮助他们发现并放大自己的独特光芒。毕竟,在保险这个人才密集的行业中,真正的竞争优势不是来自于同质化的“全能选手”,而是来自于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专业顾问。
希望这次文章有帮到大家,不知大家又有没有遇过相似情况?留言分享一下吧!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