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照顾者手记
打印logo打印本文章电邮logo字体:
分享:
医疗决策与临终陪伴:三招划清界线,跳出家庭纠结
黎凯欣
作者:黎凯欣评论评论:点击率点击率:

发表时间: 2025-09-02 12:10:34

作者介绍

资深媒体人,在职照顾者,照顾对象包括老友记、认知障碍患者及长期病患。 走过照护之路的高山低谷,凭着关怀和信心,与各位护老与照顾者同行。

  笔者个性独立,再加上作为照顾者训练有素,自问“国际孤独等级”排名极高。去医院,一个人是常态,两个人只是为了陪诊。而我的陪诊员资历,少说也有八至九年。怎料一次小意外,身边人自告奋勇陪我看医生,我才亲身感受到有人陪诊分忧的幸福和窝心,无言感激。

  之所以如此感慨,皆因我两段最重要、为挚亲陪诊的经历,其实是陪伴他们完成人生旅程。先夫性格如Fighter(战士),一切医疗决定皆亲力亲为,永不轻言放弃,并签署了“预设医疗指示”,决定在病危时,不会进行心肺复苏术等急救。我全力尊重和配合他的决定,亦早作最坏打算,最现实的噩梦是万一荷包干硬化,该如何供养和照顾他。

病人的医疗自主权

  外婆的经历却截然不同。她在七十年代患病时,一切治疗由医生拍板。服药多年后,她又罹患脑退化,当年的治疗已不管用,亦听不明白医生解说,只能由家人代劳。直至2023年某一天,身体机能衰退至不吃不喝,惟有把她送往医院。医生告知呼吸功能渐弱,建议以纾缓方式,让外婆的晚晴岁月得以平安,减轻痛苦。

  面对先夫的自主果断,我无悔。但想到已解病脱苦的外婆,心中总有疑问,她没有主动参与医疗决定,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上周末,听着香港中文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顾问及前任总监区结成医生,于“毋忘爱”在香港红十字会举办的The Second Cup ‒ Death Cafe讲座中,谈到家人在临终决策的角色,我的思绪千回万转。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顾问及前任总监区结成医生指出,如果病人有精神能力自主,家人可与患者作出良性的互动商讨,也可参考有用的资讯,支持病者作出决定。少不了的是,为病者提供情感支援与同行陪伴。


医患与家属三方纠结 三大警号

  区医生跟与会者深入探讨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医疗议题:医生、病人与家属之间容易陷入角色混淆、关系不健康的“纠结”状态(enmeshment)。三种常见模式包括:

  1.界线模糊:家属过度插手医疗决策,无视病人的自主意愿,甚至强迫医生接受家属的选择。

  2.情绪主导:出于焦虑,要求不必要的过度治疗,或阻止医生告知病人真实的病情,从而隐瞒。

  3.沟通失衡:家属绕过病人,直接与医生交涉。又或者把家庭内部矛盾,透过医生传话或调停,使医生陷入家庭冲突。

  这些场景,相信许多读者也耳熟能详。我庆幸没有遇上过,而我担心这种界线模糊的纠结,是否对得住病人的福祉?

  我甚至质疑,有些家属僭越了病人的自主权,为了弥补过往的亏欠与愧疚,设法要病人生存,“吊命”也在所不惜,甚至以此作为个人利益的谈判筹码,令病人在晚期的生活质素生不如死,尽现自私。可见家庭关系的错综复杂,以及权力失衡带来的枷锁,至死不休。


区结成医生(右)与毋忘爱主席范宁医生(左),跟与会者一起探讨,谁拥有医疗决策的决定权。


走出认知偏差 让患者善终

  区医生分享,他曾医治一名因意外瘫痪的年轻女子,其父频频在病人背后,数落女儿不是,要求他“教女儿做人”,把他夹在父女之间。

  界线剪不断理还乱,区医生对此提出了“认知偏差”的概念。他解释,家人往往同时是决策者、照顾者和哀悼者,这种多重身份容易构成认知偏差,例如想透过医疗手段,去补偿过往未尽的情感责任与愧疚。又或者明知会延长病人痛苦,仍坚持积极治疗,去缓解自己失去亲人的无力感和恐惧。

  上述心理动机,均是认知偏差的例子,家属有必要觉察出来,去分辨“让病人活得更久”和“让他走得更好”的差异。延命与善终,能否造就有温度的临终陪伴,只差一念。

家属的真正角色

  另一方面,病人是独立个体,家人真的是病人的医疗决策者吗?区医生强调:“当病人没有精神能力自主决定,家人可能是主要决策者,例如作为法定监护人。然而,这必须基于病人的最佳利益。”

  他又补充,若病人订立了有效的预设医疗指示,而且情况适用,就要遵照指示,去决定是否使用维持生命的治疗。

  听罢,我对外婆的心结稍解:她脑退化后已无法决策,我们当时选择不插鼻胃喉,不作心肺复苏术急救,并遵从医护建议以香熏、音乐安抚情绪,正符合她仍有意识时“受苦少一点”的心愿,亦让我们无愧于心。

对于临终病人而言,勉强生存不等于有生活质素。不必要的过度治疗,会延长病人痛苦。(图:Pixabay@Pexels)


超前共处

  余下的“残念”,是我当日无缘陪伴先夫和外婆至最后一刻。毋忘爱主席范宁医生好像读懂我的心事,在讲座中提醒众人:“与其执着临终一刻,不如多想想超前‘共处’,能否提早陪伴家人?”他建议把握当下,多回家吃饭、安排家庭聚会,及早好好沟通和了解长辈的心思,免留遗憾。


抱紧眼前人,不要让自己遗憾。(图:Andrea Piacquadio@Pexels)


  于是那晚我立即致电母亲,鼓起勇气,打听她对未来医疗及预设医疗指示的看法。母亲照顾脑退化的父亲,她的思路敏捷且开明,毫不忌讳地坦言在有精神行为能力时,自行决定患病时的医疗方式,不愿子女隐瞒或逃避,也绝不容许“纠结关系”出现,我们休想踩界。我总算放下心头大石。

  细想之下,我的“刚中带柔”应是遗传自这位“超级母亲”。现时,她仍然每天紧握父亲的手,带着他四处探索世界。每次在旁看见两老结伴同行,仍然会感动,为这种老来仍然不离不弃地同行而感恩。愿他们继续手牵手,互相扶持,安然前行。

手牵手,永远是人与人之间,最强大的支持力量。(图:Emma Bauso@Pexels)

分享:
返回照顾者手记
上传图片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且文件小于5M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立场 
登录 后发表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 暂无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观点
登录 后回复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顺序  ↓倒序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more on Column 
新  一个月内新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