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照顾者手记
打印logo打印本文章电邮logo字体:
分享:
胃胀腹泻治不好?功能性肠胃病,照顾者与上班族最痛
黎凯欣
作者:黎凯欣评论评论:点击率点击率:

发表时间: 2025-08-12 11:44:40

作者介绍

资深媒体人,在职照顾者,照顾对象包括老友记、认知障碍患者及长期病患。 走过照护之路的高山低谷,凭着关怀和信心,与各位护老与照顾者同行。

   活在高压都市,肠胃容易“闹毛病”,时而胃胀时而肚痛,吃过肠胃药也无济于事。反复照了多次胃镜,却也找不出病因,甚至换来“只是心理作用罢了”的冷言冷语,令人焦虑又疲惫——这样的经历,你是否似曾相识?难道真是“无药可救”?


   “有时也会收到这类个案转介,很多时候并非肠胃结构出了问题,而是功能性肠胃病。其实有方法可以治疗的。”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医疗系统)、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胡志远,大派定心丸之余,却也提醒一句:“不少患者本身也是照顾者,压力往往透过肠胃毛病‘爆发’出来。”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医疗系统)、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胡志远(左),于香港防癌会举办的《走过惊涛骇浪》照顾者公开讲座系列2025,谈及照顾者面对的健康困扰,以及装备自己的方法。旁为香港防癌会主席朱杨珀瑜。(图:香港防癌会)


焦虑带来腹痛 压力令胃部失控


   笔者之所以将肠胃不适与“照顾重担”连结,源于五月出席由香港防癌会举办的《走过惊涛骇浪》照顾者公开讲座系列2025。胡教授是讲者之一。当日他指出,照顾者经常把全副心力投放在照顾对象身上,选择压抑或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情绪无处宣泄,身体便会用各种方法敲响警钟,包括睡眠与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寥寥几句,已把许多照顾者的困局刻画得入木三分。讲座后,我再度请教胡教授,希望了解照顾者该如何自处。


不少照顾者患上功能性肠胃病,却不自知。(图: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Unsplash)


   这先由常见的肠胃毛病说起。我们感到肠胃不适,例如胃痛、腹泻等,有可能由肠胃的结构性病变,像溃疡、瘜肉等引起,可以透过内窥镜、验血或计算机素描等方法揪出元凶。但若果检查结果正常、排除上述病因后,更多情况是“功能”问题所致,包括肠胃敏感、抽筋、蠕动缓慢等功能失调,往往与饮食、作息以及心理情绪密切相关。


   从情绪切入观察,如果患者面对焦虑型的负面情绪,通常伴随肚痛、腹泻等症状。若然是慢性压力,长期出现睡眠困扰,则常表现为肚胀、胃功能失调,例如消化不良,容易感到饱胀等。


脑肠互通 睡眠质素是警号


   胡教授留意到,功能性肠胃病患者当中,照顾者及高压工作族尤其常见。诊断时,会先详问患者的生活细节,尤其是睡眠习惯,是否难入睡、易惊醒、多梦等,因为这些都是精神压力的线索。


   他补充,照顾者比一般上班族多背负一个名为“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容易引爆情绪的无形炸弹。它的意思是,无论再怎么努力,病人病情依旧下滑,照顾者的无力感从而层层叠,容易陷入抑郁,脑袋自动学会负面思考,却不自知。


   可是,为何脑袋情绪会直通肠胃?生物学上,肠道被喻为“第二大脑”,肠胃和脑部的免疫与内分泌系统等相连,形成“脑肠轴”(Brain-gut axis)。于是,肠胃功能与大脑情绪,尤其是焦虑和抑郁等,存在双向沟通。


长期胃胀,有机会是肠胃功能失调。图中模特儿并非患者。(图:Andrea Piacquadio@Pexels)


工作压力也是引发功能性肠胃病的原因之一。(图:Kaboompics.com @ Pexels)


全人治疗 医病更医人


   结果,脑袋有办法压抑个人情绪,肠胃却很“诚实”地做不来,只好以肠胃症状作为情绪的出口。


   治疗功能性肠胃失调时,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处方适当的缓解情绪药物。原来这些药物,不少能够同时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疾病。在低剂量下,能够纾解肠胃毛病。而当剂量达到一定标准或以上时,则可用于治疗脑部的情绪问题。


   当肠胃、情绪和睡眠同步好转后,医生会再三提醒:要让肠胃“充电”,夜间睡眠必不可少,否则白天它仍会“闹毛病”。


   听胡教授娓娓道来,诊症时仿佛侦探般抽丝剥茧,也与病人分忧解难,建立互信,究竟是医病还是医人?”


   “功能性肠胃病本身并非单纯肠胃问题,而是整个人功能失调。”胡教授说:“要找出背后引致肠胃毛病的真正机制,就要以全人(Holistic)角度,去理解病人身心状态。最重要不止是医病,而是医治人。”


焦虑型的负面情绪,会令肠道“闹毛病”,以肚痛和腹泻等形式表现出来。(图:Miriam Alonso @ Pexels)


睡眠质素反映压力和情绪的状态。(图:Slaapwijsheid.nl @Unsplash)


照顾者装备自己 四项重点


   所以,胡教授不时鼓励身兼照顾者的病患,先照顾好自己,才有力量照顾别人。这与他在香港防癌会讲座的主题----“面对困难时,照顾者可以如何装备自己”一脉相承。在此列出胡教授在讲座分享的四项重点:


   1.设立Me-Time,即使每天只有半小时或一小时,也要放松下来,单纯让脑袋休息。


   2.学会接受自身限制:照顾者常常抱着“做得不够好”的愧疚感,然而没有人是万能的,有需要承认自己的能力限制。尤其对于一些退化性疾病或无法痊愈的癌症,照顾者作为“陪伴者”,更为重要。


   3.切勿事事一肩扛起;在照顾早期便了解政府与非牟利机构提供的心理、社区及支援小组服务,及早铺设支援网络,危急时刻才能迅速获得协助。


   4.当情绪压力逼近临界点,别排斥求医与适度药物辅助,例如没有依赖性的情绪药物或镇静剂,往往能帮助照顾者稳住情绪,以更好的状态面对长期挑战。


   不禁嘀咕,照顾者很难放松绷紧的神经,胡教授分享了一个简易的睡前练习:每晚临睡前五分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漂浮在泳池中央,让四肢随水波荡漾,身体逐步松弛。我有样学样,脑海泛起碧波,四肢果然慢慢软化;眼看梦乡在即,还是赶快收笔,让夜色和水波一并疗愈我们的肠胃与心灵。

分享:
返回照顾者手记
上传图片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且文件小于5M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立场 
登录 后发表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 暂无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观点
登录 后回复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顺序  ↓倒序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more on Column 
新  一个月内新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