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深政策研究及传媒工作者,曾近距离观察政府施政,用心研究政策得与失。 但凡香港事,无论是与非,事事关心。
特首今年年中提出建立高层政府官员责任制的构想,笔者当时颇感费解,心想政府是否打算对首长级公务员开刀?毕竟,首长级高官通常是精挑细选之人,具备专业能力与行政经验,实际是政府内的中流砥柱,若要改革,不应以他们为首要目标。然而,《施政报告》公布详情后,笔者才发现自己捉错用神,所谓“部门首长责任制”,并非削权惩治,而是授权赋能,让部门首长犹如手握“尚方宝剑”,以改革公务员体系中根深蒂固的“躺平文化”。“尚方宝剑”当然是夸张之词,但首长获得更大权力,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公务员的“躺平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制度使然。根据现行制度,公务员除非犯下严重错失,否则难以被解雇。这种保障,原意是维持制度稳定,但长远却养成了“按本子办事”的习惯。换言之,只要依照指引行事,即使效率低下、成效不彰,也不会对工作职位有实质影响。这种文化导致“多做多错、不做不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蔓延。由于公务员薪酬优厚,即使不升职也无大碍,久而久之,不少人宁愿安于现状,缺乏主动性与改革意志。这种现象在基层尤为明显,影响政府整体施政效率。
诚然,大多数公务员仍然尽责工作,但现行制度却不鼓励创新与改革。笔者曾听闻,有年轻官员被派往前线,满怀兴利除弊之志,但即使提出温和的建议,却遭下属以“不合指引”为由拒绝执行。这种情况在商界是匪夷所思,但在政府却屡见不鲜。制度文化的保守性,令改革寸步难行。即使首长有心推动改变,若缺乏实权与制度支持,往往只能望洋兴叹。因此,《施政报告》提出的“部门首长责任制”,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试图打破既有框架,赋予首长真正的领导权与问责机制。
部门首长责任制犹如赐予首长尚方宝剑,让他们拥有真正的领导权去推动改革。(Envato)
有人或会反问,为何回归前的公务员被视为世界级的典范,而今却典范不再?这可能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80、9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商界提供更佳发展机会,年轻人多以商界为首选,即使加入政府,也会有不少转职机会,体系具一定流动性,公务员不会忧虑饭碗问题,而且社会朝气蓬勃,自然表现出色。但自回归后,香港经济趋于成熟,加上多次经济波动,商界吸引力下降,政府与公共机构反而成为青年首选,加入政府后就不愿转职,致流动性减弱及制度僵化,问题自然丛生。当公务员成为“铁饭碗”,而非“公共使命”,整体文化便难以激发改革动力。
《施政报告》中提出的“部门首长责任制”,核心在于强化首长的领导角色与问责机制。首长不仅要制定政策,更要确保政策落实,并对部门表现负责。这意味着首长可对下属施加更大影响力,包括人事安排、工作模式改革等。此举可望达至多项成果,首先,提升部门效率,透过首长主导改革,打破“按本子办事”的文化,鼓励创新与主动性;其次,强化问责机制,首长需对部门整体表现负责,避免推卸责任或“踢皮球”;最后,激活公务员动力,当改革由上而下推动,基层公务员亦会感受到压力与激励,促使整体文化转变。
公务员制度是香港稳定与繁荣的基石,历来有不少尽忠职守、默默耕耘的典范,即使制度存在问题,绝大多数公务员仍然努力工作,维持社会运作。然而,制度改革刻不容缓,“部门首长责任制”的推出,正是一次重要尝试,让首长手握“尚方宝剑”,推动文化转型。若能成功,香港公务员制度或可重拾昔日典范,再度成为社会的楷模。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