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深媒体人,在职照顾者,照顾对象包括老友记、认知障碍患者及长期病患。 走过照护之路的高山低谷,凭着关怀和信心,与各位护老与照顾者同行。
八月豪雨磅礡,常常凶狠地泼向脸庞,有时已分不清是雨还是泪。雨泪交集尚可为身体降温,可是别人因哀伤、不舍、激愤而流下的苦涩眼泪,该让它缓缓掉下,还是匆匆递上纸巾?自从笔者曾经痛哭一小时,旁人仍无动于衷后,这个疑问便挥之不去,直至那一个寻常夏夜。
医院病床上的长辈病危,深爱的晚辈伏在病榻旁低泣。我注意到床边没有面纸,正想掏出手袋中的纸巾,脑中却响起一个声音:此刻递纸巾,会不会让她以为我在暗示“别再哭了”?
允许哭泣
我们身处一个推崇坚强、鼓励自我防卫、却不擅长容纳和表达情绪的高压社会,还要烦恼如何掉眼泪,让哭找不到根据。这也太不人道了。
要决堤,其实有缺口,莫把情绪压抑下去。别让苦楚与悲痛哽于心里。我们缺的是释放强烈情绪的空间,谁都拥有为失去而心碎、痛哭的权利,毋须急于止住眼泪。将悲伤堵在心底,只会令伤口溃烂。
于是我选择退后半步,让晚辈尽情纾怀。临走时才仓促奉上一包已拆封的纸巾——唉我也太失策了,明知这种场合,早应多带几包全新纸巾,以备不时之需嘛。
悲伤而哭泣,是人类的正常反应。(图:Liza Summer @ Pexels)
被动的纸巾
后来与社工朋友Irene谈起,她说辅导室里的纸巾,通常放在当事人触手可及之处,好让对方按需要自行取用。这个贴心安排,让我想起本栏曾经访问的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医疗系统)、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胡志远的诊症室:那里常年备有纸巾盒,因为功能性肠胃病患者不乏照顾者,谈到照顾压力与病情的关联时,往往引发对方共鸣而落下感触之泪。纸巾的位置,无声却明确地表达了允许脆弱的讯息。
而我心中的“递纸巾之谜”至此释怀了,也唤起归绰嶢那首《Let Go》里轻轻吟唱的盼望:“眼泪要留给肯拭抹的情人,他于转角未来。”
阿姨级如我,细味歌中的粉红泡泡。然而在多数处境里,总觉得能够陪伴、关心的人,即使并非情人,也同样珍贵。拭泪的,不一定是纸巾。一句温柔的话、伸出令人安心的手掌,都能抚慰破碎的心,打开情感出口。
《Journal of Healthcare Communications》期刊曾刊出一篇文章“A Tissue, A Tissue – We All Fall Down”,探讨医护人员面对患者哭泣时,如何给予适切的回应。研究指出,仅仅递上纸巾远远不够,更重要展示同理心和安全感,容许对方完整表达情绪。
辅导室里的纸巾,通常放在当事人触手可及之处。(图:Pao Dayag @ Pexels)
安抚哭泣者 7个实用建议
这些强调同理心的建议,对于一般人以及照顾者,一样适用。实战时,文章提议一些有效安抚(而非压抑哭泣)的说话和行为:
–“慢慢来。”
–“如果需要帮助,我就在这里。”
–“我很抱歉这让您如此痛苦。”
–“我明白这个消息让您很难过。”
–“您尽管哭出来。好好哭一场最好不过了。”
–端上一杯水或热茶。
–如果对哭泣者有足够了解,适当的肢体接触可能会有帮助,例如在某个时候伸出手,手掌向上,伸到中途位置,让患者选择是否握住你的手。
端上热茶有助安抚哭泣者。(图:Ahmed Aqtai @ Pexels)
走笔至此,长辈已安然远行。衷心感谢长辈的爱、乐观与关怀。她勇于接纳和面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深深地影响了我。等待他人拭泪之余,我更乐意做一个与伤心者同行的人,来个坚实的拥抱,轻轻接住彼此的脆弱。这个时候,手中是否有纸巾已是次要,不用忙于抹走眼泪,能够令泪水渐干不留憾,是同理心的温暖力量。
富有同理心的陪伴,让伤心者不用孤单面对。(图:Maximilian Orlowsky@Pexels)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