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邓声兴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硕士课程兼任讲师、香港公开大学金融投资课程讲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院使,澳门大学学术评审委员。邓博士于1997-2000年曾担任香港大学校外进修学院证券分析课程导师,2002-2004年为香港理工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导师。
邓博士是香港股票市场上著名的投资分析评论员、香港股票分析师协会主席、香港证券学会理事、澳洲银行及财务公会高级会员及报章的专栏作家和电台财经节目主持人。
香港房地产市场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转型,住宅市场与商业地产呈现明显分化趋势。根据近期市场专家的深入分析,住宅市场虽已初步显现企稳迹象,但商业地产领域正面临严峻挑战,这种双轨发展模式值得市场高度关注。
目前住宅市场的跌势开始减缓,但购买主力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本地需求因经济因素持续疲软,内地投资者已成为市场主要支撑力量。尽管如此,市场仍面临库存高企和供应过剩的结构性问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全消化。商业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更令人忧虑。业内专家指出,该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和潜在风险,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科技发展导致办公空间需求持续减少,加上内地经济放缓的连带影响,使得商业地产需求出现结构性减弱。目前银行与政府都倾向让市场自行调节,但这种策略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落差。金融机构方面,虽然表明不会主动追收贷款,希望通过时间换取空间,但这种做法效果有限。实际情况是资产价值持续下跌,资不抵债问题日益突出。现行策略试图通过维持估值来避免承认损失,但这种拖延战术只是在延长市场的痛苦期。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政策实际上可能阻碍市场自然调节机制。历史经验表明,市场低迷时期,往往会吸引价值投资者进场。然而,现时收益率与融资成本出现倒挂,资本回报率仅2至3厘,但借贷成本却高达6至7厘,这种不合理现象使得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其实,政府可考虑借鉴国际经验,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这种方案可以争取时间等待市场回暖,待收益率回升后,再将资产证券化或打包出售,从而帮助银行体系恢复放贷能力。不过,业界对这建议存在意见分歧,部分市场参与者主张减少干预。
数据显示,香港商业房地产整体空置率已攀升至约15%,核心商业区也达到12%,这些数字反映出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政府目前处于政策两难境地:要么积极介入处理结构性问题,要么完全放手让市场自行调整。现行的中间路线可能只会延长调整期。
最终而言,与其被动等待市场自动好转,不如主动寻求结构性解决方案。如果政府在财金政策方面需要突破,可以考虑邀请专业机构提供顾问服务。采取积极措施面对问题,才是对香港经济未来最负责任的态度,也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和吸引长期投资者回流。
笔者为证监会持牌人士,并无持有上述股份。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