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光大证券国际证券策略师,领导股票零售资料研究团队专责分析香港及内地股票市场,亦负责研究和分析基金、债券及结构性产品,寻找与股票相关的各类资产类别的投资价值。
近年随着港股二级市场走势复苏,新股市场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今年上半年,本港新上市公司数目为44间,新股集资额为1071亿元,两者均已超越去年全年数据。这个强劲表现,亦促使港交所今年上半年在全球新股集资额的排名再度升至首位。而投资者对新股认购的热度也有所升温,今年以来,过百倍超额认购倍数的股份多达数十只,甚至超额千倍的股份亦有七只。
与此同时,港交所于今年8月正式对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措施作出优化。根据港交所资料,本次优化的目的在于“提升新股定价及分配机制的稳健性,并且平衡各种不同类型的本地及国际投资者参与新股认购的需求”。那么,这次改革对每位参与新股认购的中小投资者而言,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新制下,新股给予中小投资者的认购比例有机会下降。(资料图片)
香港新股市场的参与者一般分为三大类别,一为基石投资者,二为基石投资者以外的机构投资者(新股国际配售的对象),以及中小投资者(新股本地配售的对象)。过去除了基石投资者外,本地配售一般针对中小投资者给予10%的股份比例,供其认购,视乎反应的热烈程度,可采用回拨机制,提升至最多50%的股份比例给予中小投资者,而再除去基石投资者以外,剩余的股份归机构投资者。这个机制不足的地方在于,若然遇到市场公认优质的股份,除了基石投资者认购踊跃外,中小投资者亦大量认购,导致最终去到机构投资者手中的股份偏少,对股份的上市定价话语权下降,以及不利于股份上市后的稳定性。
而经过改革后,新股上市将采用双选项制度,制度A的原理与旧制相近,但初始比例及回拨后的最高比例,分别调整至5%及35%,这样就为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带来提升的空间;制度B则不设回拨比例,上市公司可选择将给予中小投资者的认购比例设定在10%至60%之间。可能会有投资者有疑问,如果上市公司选择60%的比例分配给中小投资者,那么机构的比例不是更低了吗?笔者认为表面上是,但与旧规则“先10%,再视乎认购反应最高50%”不同,若然一开始决定了60%的份额,这是有风险的,若然公开市场没有足够的认购力度,那么这企业便面临认购不足的风险。因此,这其实也成为上市公司作出比例分配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那么,改革后的市场有怎样的发展预期呢?笔者认为,由于在新制下,给予中小投资者的认购比例有机会下降,因此未来新股出现高倍数超额认购的情况将成为新常态,投资者亦不再以高认购倍数作为该新股是否值得抽的唯一参考指标;其次,对于热门新股而言,由于机构投资者持货比例增加,上市后股份被短线沽出的机会降低,而由于中小投资者获分配比例下降,未获足额认购的投资者需要在二级市场上追货的情况或会增加,以上均对一些热门新股的股价带来利好作用。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本次改革其实是股份比例的再分配,它改变的是不同级别投资者的供求关系,这个供求关系更多表现在上市初期的股价表现,长远而言则更在乎企业的运营发展情况。因此,若然新股在初上市阶段股价大升,投资者亦需保持理性,区分开资金驱使股价向上,与长线基本面之间是否存在差距。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