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美女中医
打印logo打印本文章电邮logo字体:
分享:
夏天湿焗内困,调理失衡的最佳方法 ​经络调气化湿
谭莉英
作者:谭莉英评论评论:点击率点击率:

发表时间: 2025-07-23 17:28:51

作者介绍

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注册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博士、香港大学中医学硕士、香港大学中医全科学士、电台节目莉英谈《深》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

   大暑天,天气翳焗酷热,打风夹下雨,有人疯狂将冷水往嘴里灌,有人足不出户只愿待在冷气间,极端天气实在严重影响生活质素,Carrie便是其中一人。


   Carrie烦躁地说:“在全球暖化底下,天气变得炎热翳焗又难受,就连呼吸都困难,从中医角度来看,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吗?”


   我答:“炎热、翳焗又潮湿的天气容易导致内困(暑湿郁热),引发烦躁、气滞、汗多耗气等不适。”


   Carrie点头说:“冷可以加衫,天气太热,煎皮拆骨都降不了体温,其实可以怎样作出紧急调理?”


   我答:“针灸对于调解暑热郁滞、湿浊内困有独特优势,可透过经络调气、泻热化湿来迅速缓解不适。以下从急症处理与体质调理两大方向说明:


一、急症针灸处理(针对当下不适)


   1.暑热扰心(烦躁、胸闷、心跳快)

   -主穴:

   -内关:宁心安神,调节心律。

   -大陵:清心火,缓解口干舌燥。

   -少冲(点刺出血):泻心经郁热。

   -配穴:

   -加合谷+太冲(开四关),疏肝解郁。


   2.湿浊中阻(头重、身困、恶心)

   -主穴:

   -中脘+足三里:健脾胃、化湿浊。

   -阴陵泉:健脾利湿,消除身体沉困感。

   -配穴:

   -公孙+丰隆:化痰湿,助消化。


   3.气虚汗多(乏力、呼吸短促)

   -主穴:

   -气海(可加灸):补益元气。

   -复溜:固表止汗,滋肾阴。

   -配穴:

   -膻中(轻刺激):调理宗气,改善呼吸不畅。


二、长期体质调理(预防暑湿伤身)


   1.健脾祛湿

   -穴位:

   -脾俞+胃俞(可针刺和艾灸并用):强化脾胃运化功能。

   -三阴交:调肝脾肾三经,助水湿代谢。


   2.清热解暑(改善郁热体质)

   -穴位:

   -曲池:大肠经合穴,泻阳明经热。

   -委中:膀胱经合穴,泻暑湿之邪。


   3.调神安志(缓解夏季烦躁)

   -穴位:

   -神门:镇静安神,改善失眠。

   -百会:升清降浊,调节情绪。


三、特殊针法与注意事项


   1.刺络放血:

   -适用于“暑热炽盛”者(如头胀痛、面红):

   -耳尖或十宣穴点刺出血,泻热开窍。

   -禁忌:气虚、贫血者慎用。


   2.艾灸搭配:

   -湿重者灸 关元+足三里,温阳化湿。

   -禁忌:阴虚火旺(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者不宜灸。


   3.针刺手法:

   -暑热证多用“泻法”,湿重证可用“平补平泻”。


四、日常配合建议


   -针后调护:

   -针灸后2小时内避免冷饮、冷气直吹,以免邪气内闭。

   -频率建议:

   -急性症状可每日针1次,连续3天;体质调理每周2~3次。


五、茶疗和物理散热


   1.解暑不生寒

   -饮用常温或微温的乌梅冰糖饮(乌梅3颗+冰糖适量+500ml水煮开),酸甘化阴却不伤脾阳。

   -禁忌:狂灌冰水会“闭郁热邪”,导致暑湿内攻,易引发急性肠胃不适或头痛。

   -感冒、小孩、老人、孕妇和长期病患者,建议饮用前先咨询合资格的注册中医。


   2.物理散热

   -用薄荷或香薷煮水(各10g+1L水),待凉后敷手腕内侧或后颈,透散郁热。

   -禁忌:直接冲冷水澡会使毛孔骤闭,热邪不得外泄。蚕豆症不宜。


   Carrie续问:“若果不调理身体会产生什么后遗症?”


   我答:“若未及时调理暑热对身体的影响,从中医角度会导致气阴两伤、暑湿内陷,甚至引发脏腑功能失衡,长期可能留下以下后遗症:


一、短期伤害(数日内出现)


   1.津液耗伤→阴虚火旺

   -症状:口干舌燥、皮肤干痒、小便短赤、夜间盗汗。

   -后遗症:长期津亏可能演变为“阴虚体质”,易出现反复口腔溃疡、失眠烦热。


   2.暑湿困脾→脾胃虚弱

   -症状: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舌苔厚腻。

   -后遗症:湿邪黏滞难除,形成“脾虚湿盛”体质,日后逢湿冷天气易关节酸痛、水肿。


   3.气随汗泄→气虚不固

   -症状:疲倦乏力、动则气喘、自汗不止。

   -后遗症:卫气不固,免疫力下降,秋冬易反复感冒。


二、长期后遗症(数月~数年后显现)


   1.心脉受损(暑热扰心)

   -机理:暑热之邪最易伤心,导致“心火亢盛”或“心气不足”。

   -表现:

   -心烦心悸、心律不整(中医称“心悸怔忡”)。

   -夏季易诱发胸闷、血压波动(尤其高血压患者)。


   2.肝郁化火(情绪积热)

   -机理:长期烦躁使肝气不舒,郁而化火。

   -表现:

   -头痛目赤、口苦咽干(肝火上炎)。

   -女性经前乳胀、经血量多(肝不藏血)。


   3.肾阴耗竭(热极伤肾)

   -机理:高温加速代谢,暗耗肾阴。

   -表现:

   -腰膝酸软、耳鸣健忘(肾阴虚)。

   -男性早泄、女性提早停经(天癸枯竭)。


三、极端情况(未及时救治)


   1.暑厥(热射病先兆)

   -突发高热无汗、神志昏迷,可能遗留脑神经损伤或肝肾功能异常。


   2.痧症(暑湿郁闭)

   -民间称“发痧”,若反复发作未根治,会形成“痧底”体质,稍受热即头晕呕吐。


   若已出现明显不适,夏季热邪为(阳性病邪),其后遗症多具潜伏性,可能到秋冬才显现(如久咳、皮肤病)。建议在三伏天期间进行(暑病冬治),透过针刺与艾灸肺俞、脾俞等穴根除病根。”


   Carrie点头说:“长知识了!实在要好好调理身体。”

分享:
返回美女中医
上传图片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且文件小于5M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立场 
登录 后发表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 暂无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观点
登录 后回复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顺序  ↓倒序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more on Column 
新  一个月内新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