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曾任职传媒行业,不学无术,笔耕半生才悟出“识人好过识字”的大道理。患有轻度社交障碍,依靠与异性沟通来缓和不安情绪;习惯在单身主义与渴求归宿的两极中矛盾穿梭。
近来学会了一个新词汇——干婚,用来形容一些有名无实的婚姻状态。
听说这个词汇最先是出自北京、上海等中国内地一线城市,并有向四方八面蔓延之势。简单来说,我们一直憧憬的婚姻是以爱为基石,构成密不可分的夫妻关系;而“干婚”正好相反,它以法律为本,名义上是夫妻,实质却是各自修行,轻则同床异梦,像工作伙伴一样经营着所谓的家,重则分房甚至分居,保留夫妻名份但过着如同单身的日子。
夫妻之间何以变成有名无实?有人归咎于社会经济压力,长时间高压工作,下班后累得散架;连休息都不够,哪有夫妻间谈情说爱的余闲?久而久之,情感上的疏离令亲密度下降,导致关系从内至外枯糜。
为何不索性离婚?部份原因也是源于经济压力。楼市波动,一旦离婚,把夫妻合力购买的房子沽出,不知会否亏损,卖楼对分得来的资金,亦未必足够买回惬意的新居。就算租屋,独居的生活成本比起二人同住时大大增加。想到这里,已令不少人打消离婚的念头,他们宁愿强忍下去,在同一屋檐下各不相干,也总好过独自回到未知的起点。
也有些稍具经济能力的夫妻,为了名义上的家庭完整,或是纯粹满足父母要求,选择了保留双方法定配偶身份,但同时却过着形同单身的分居生活。我认识一些长辈,夫妻其中一方甚至已移居至其他国家,在他们眼中,看破不说破,既然已没打算认识新伴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婚姻变成这样子吧……
偏偏,干婚在内地年轻族群中居然得到广泛认同,甚至形成了新趋势。他们意识上开始接受婚姻里头不必有爱,它是个工具,用来解决社会压力、父母压力、友侪压力、财政压力。结果,“干婚”不再只是形容空心化的婚姻,而是体现一种合伙形式的契约关系,除了分担日常家务外,有些“夫妻”更一早拟定好财产协议,婚内花费和资产如何摊分,就算他日真的离婚,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拗。
干婚带来了什么影响?无爱的夫妻关系,双方内心仍然有所缺失,同时也带来了猜疑和不安。对方会遇上真正喜欢的人吗?到时候我会被抛下吗?万一单方面出现财务问题,另一方还可以独善其身吗?假如我对他投入真感情,是否太天真?
欠缺亲密感的关系,出生率低是意料之内。即使有些挂名夫妻被迫令传宗接代,但父母关系疏离对这些小孩的成长也会有负面影响;从父母身上,他们永远看不见爱情应有的甜蜜模样,将来遇到喜欢的人亦未必懂得如何相处。
一段健全的婚姻关系里,我们往往互相分享、倾诉、承诺,成为对方的心灵支柱,建立了难以取缔的情感依靠;伴侣的存在,给我们提供了满满的情绪价值。当你选择干婚,便等于放弃了爱情的美好,向现实生活低头妥协。然而,干婚有给过你更好的人生吗?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人毫无退路被迫走到干婚这田地,只能叹句无可奈何;但年轻族群兴起干婚嘛?大概又是另一种形式的躺平,放弃再为爱情奋勇角力……
我们无法去定义别人的人生,但干婚真的有比单身好吗?这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