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金博客政政经经
打印logo打印本文章电邮logo字体:
分享:
欧美银行股要收工了
石镜泉
作者:石镜泉评论评论:点击率点击率:

发表时间: 2025-07-14 10:35:12

作者介绍

作者为资深投资者。

  最近全球金融圈发生了一件极不寻常的事,没有媒体大肆报道,也没有专家解释,但足以撼动整个资本世界的秩序。此事为何?

  就在过去两周,科威特投资局(KIA)——一家管理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全球第5大主权基金——连续出手砸盘美国银行(US.BAC)和友邦保险(01299)两家全球金融巨头,金额之大、操作之隐秘、时间之紧凑,让整个市场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

  KIA在7月8日美东时间透过隔夜大宗交易的方式,一次卖出31亿美元的美银(华尔街六大行之一)股票,每股作价47.95美元。注意这价格比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还打了1.5%折扣,而这笔交易仅用一晚就完成,几乎没有任何市场预警,与此同时美国银行股价应声下跌超过2%(图一)。



  2008年次按危机爆发,华尔街奄奄一息,美林证券急需输血,KIA果断出手注资20亿美元,成为少数白武士之一。随后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这笔投资也变成了对美国银行的长期持股,持有了整整17年。为什么是现在卖出?这时突然扔货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另一笔交易更是重磅,KIA透过一系列大宗交易,清仓了3.94亿股友邦保险,交易金额高达268亿元(图二)。他们在2010年就已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了友邦IPO,当时买入价格仅为19.68元,而此次卖出价是每股68元,升了接近2.5倍,这是一笔妥妥的长期价值投资。



  KIA两个分别持有17年、15年的长期重仓,在两周内连续全部清仓,这背后绝对不是巧合。

科威特投资局审视传统资产的价值

  从这次KIA撤出美国银行与友邦保险来看,他们似乎正在重新审视传统金融资产的投资价值。虽然官方未透露具体调仓方向,但注意到KIA近年来已明显加大对新兴技术、能源转型、战略资源的配置比例,包括参投半导体、氢能、电动车供应链等领域的私募基金。

  阿布扎比的穆巴达拉投资公司陆续退出欧洲银行业,同时加仓AI芯片公司Graphcore,太阳能产业链龙头Suniva;沙特PIF公共投资基金在2024年底减持汇丰(00005)(图三)、富通银行的股份,同时重仓投资了美国氢能源基础设施。



  阿联酋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数码资产战略基金,布局美元稳定币Circle与全球支付网路。中东金主们集体在做一件事——“脱实向虚”,不再满足于持有欧美金融系统债权,而是转向有产业、技术、能源控制权的核心资产。他们砍掉保守投资者最信任的资产,而买入保守投资者最厌恶的“未来基建”,这背后是全球金融周期的深层变化:

  一、传统银行盈利模式受遏,息差被“高利率+金融科技”挤压;

  二、地缘政治对金融系统的中立性构成挑战,西方监管的不确定性增加;

  三、新兴领域如AI、能源、资源的资本回报率远超传统金融行业。

  当连最古老、最稳健的那批“Old Money”都开始抽身离场,意味着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银行不再是他们信任的港湾,真正的大钱正悄悄转向能定义未来的新战场。另一边“新金融力量”正悄然崛起,那就是数码美元背后的基建公司,尤其是刚在美股上市的稳定币巨头Circle(US.CRCL)。

  Circle作为USDC稳定币的发行商,就是这场资本转向的典型代表,在2025年6月IPO当日大升168%,市值暴涨至450亿美元以上。截至7月初,Circle股价累计上涨近500%,成为美股最强势的“新金融股”之一(图四)。更夸张的是,这波押注Circle的不只是硅谷VC这类“新钱”,背后还有中东主权基金、对冲基金、甚至“老钱”中的代表人物。你可以理解为“Old money+New money”联手出击,一起下注美元数码化的未来。



  这才是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地方。Circle不是银行,却可能控制未来美元的支付路径。而中东金主、科技资本已经悄悄在布局,在他们撤出美银、友邦的同时,手却已经伸向了这些金融基础设施的“骨干股权”。这,就是下一代金融秩序的雏形。

  如果你是散户,看到这你一定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因为接下来要说的,是直接清晰的告诉你“你的对手盘是谁”。交易如果连自己的对手都不了解,那么输就是注定的结局了。

现在买银行股,小心沦为接盘侠

  我们继续深挖美银、友邦两笔大宗交易,到底是谁敢在这个时点接下中东金主抛出的数十亿美元筹码?从公开资料和成交方式来看,美国银行这笔31亿美元的大宗交易很可能是被大型机构投资者、特别是ETF指数基金与量化基金被动接盘,因为这类基金的买入逻辑并不是看好公司未来,而是跟随权重、追踪指数,属于典型的“系统性买盘”。比如说,如果标普500指数中的银行板块权重上升,那这些被动基金就必须按比例增持,无论价格高低、风险如何。换句话说,他们的买入不是基于对银行基本面的判断,而是程式化机械动作。

  而在友邦的交易中更是如此,多家港股通基金、南向资金ETF、被动指数配置基金纷纷在成交记录中现身。同样地,他们买入是因为友邦在恒生指数中的权重较高,是不得不加大配置的选择。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吊诡的局面:

  真正理解风险的大资金在默默撤退,不明真相的散户在追升,机制限制下的ETF基金则被逼接盘。

  表面上这是一场正常的换手交易,但如果你看得更深就会发现,这是一次有计划的撤资行动,而那些真正有判断力的资金正在离场,留下的却是大量被动跟风的散户与ETF在接盘。

金融股是“系统性失宠”

  更深一层的担忧在于主权基金的撤资可能不是区域性调整,而是“结构性信心动摇”的开始。在2023年到2024年间,已经有愈来愈多的外资在减持美国国债,中国、日本、比利时、卢森堡持仓都在下降,而如今连美股中的核心金融股都开始被减持。那美国金融体系的“信用锚”还剩下什么?

  这可能会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

  1. 金融机构股价下跌,市值缩水,信用收缩;

  2. 影响融资能力,贷款收紧,经济扩张受限;

  3. 监管进一步加压,银行风险偏好下降,市场活力减弱。

  而这一切已经在上周两笔交易中悄然开始了。

  市场总以为主权基金是“最后的压舱石”,是最不会出逃的钱,但当压舱石都开始挪动,整个船身的平衡还安全吗?这不是危言耸听,留给普通人的逃生时间已经不多了。

  接下来会讲一个很多人不愿面对的真相:为什么价值投资在今天的金融股上已经彻底失效了?

  2022年加息开启以来,美银不仅股价持续低迷,更被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巴郡)悄然减持,但真正该担心的不是股价,而是这类银行股所代表的“价值投资信仰”正在被摧毁。过去他们是稳定现金流和周期安全边际的象征,而现在他们却愈来愈像政策工具,负担沉重、增长乏力的资本陷阱,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金融股跌了多少不关键,而是他们“凭什么还能升”的故事已经开始讲不通了。传统的价值投资信仰是建立在几个大前提之上的:盈利稳定、派息稳健、金融监管可预测、全球资本遵循“低估值高派息”的安全套利逻辑,但今天这些支撑的逻辑正在一项项崩塌,全球政策不再稳定,货币体系在重构,连主权基金都不愿再为金融系统的信用背书。

  过去你可以安心持有银行、保险、地产龙头,靠时间和派息获得结构性复式利润,而今天这些行业在估值上便宜,但在结构上正在被淘汰,这不是价值低估,这是认知错配。你以为他们是暂时低潮,其实他们可能早就从核心资产变成了边缘配置,更重要的是,这场撤资行动并不是被动响应市场情绪,而是主动性的资产迁徙,就连以稳健著称的主权基金、养老基金、央行外汇储备管理机构,现在也在调仓、再分配、再定价。

  听到这里也许你心里还残留着焦虑与不安,但我要告诉你,情绪不会带来答案,认知才会改变结局。我已经把整个资金迁徙的方向讲清楚了,那些板块我们要极力避开,至于哪些领域值得埋伏,你心里应该有了初步判断。像银行、保险这类传统金融权重股,现在不是估值低,而是“系统性失宠”;而像Circle这类金融科技基础设施、能源转型核心、关键资源与数码货币桥梁资产,才是主权资金正在大举下注的方向。

  未来的结构性红利,就藏在这些你没研究过的资产里。限于篇幅,明天(15日)续。

  投资涉风险,每位投资者承受风险程度不一,务必要独立思考。笔者会因应市况而买卖。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分享:
返回政政经经
其它政政经经文章
上传图片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且文件小于5M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立场 
登录 后发表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 暂无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观点
登录 后回复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顺序  ↓倒序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more on Column 
新  一个月内新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