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作者为资深投资者。
今次A股的支撑力为何?一定是钱,但钱从何来,是来自存款搬家。
国内居民的钱是靠储蓄而来,而这些储蓄一般可用在三个投资领域:楼房、债券/定期、股票/理财产品。这三者对国民居民的储蓄,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吸引力。
国内有作者杨帆/玛西高娃有如下见解:
回顾中国居民存款增量和结构的演变来看,2008年以来中国居民财富配置偏好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平稳增长、加速累积和存款搬家。
1. 第一阶段是以流动性和稳健储蓄为核心的平稳增长期。
2008至2017年,根据央行统计,居民新增存款规模中枢稳定在约4.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活期与定期比例约40%:60%,反映以日常流动性和稳健储蓄为主。
2. 第二阶段是受风险偏好下降推动的加速累积期。
2018至2022年,根据央行统计,新增存款规模显著抬升至7.2万亿、9.7万亿、11.3万亿、9.9万亿和17.8万亿元,地产调控、资管新规及市场波动促使资金回流银行,活期与定期比例降至25%:75%,防御性配置明显增强。
3. 第三阶段是利率持续下行、理财意识和配置多元化程度提升的背景下居民存款的搬家。
2023年以来,根据央行统计,居民新增存款出现下滑,2023至2024年新增规模为16.7万亿元和14.3万亿元,按年降幅约为7%和14%。在利率下行削弱存款收益优势、居民理财意识提升及收入预期走弱的共同作用下,部分资金开始从低收益存款流向固收+理财、债基、保险等低波动资产,并小比例尝试权益投资。
居民存款有望流入股市
截至2025年6月,以不同时间截点前的趋势线外推,我们测算超额储蓄规模约33至57万亿元之间,今年以来的增势出现明显回落。
居民存款搬家不仅改变了资金的存量分布,也引发了市场对其流向的关注。从历史经验来看,居民存款与股票总市值比值负相关性很高,当比值在高位往往对应股市相对低位,也意味着居民存款相对于股市规模偏多,潜在的资金入市空间更大。截至2025年6月,该比值为1.8,该比值仍处于0.8至2.1的历史区间的偏高分位数,反映出居民存款体量相对股市规模依然庞大。
在市场环境改善时,我们认为存款搬家或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流入,为股市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理由一:居民资产配置正从“重地产、轻权益”向金融资产占比提升转变,或为资本市场带来潜在增量资金,即会多买股票。
理由二:当前股票的配置性价比持续提升并可能已优于债券,具备吸引部分居民存款资金入市的动力。
从风险调整后的回报看,从6月底以来股票夏普比率已超过债券,根据Wind资料,我们测算,截至8月8日,股票和债券的夏普比分别为1.23和0.23。
理由三:7月25日保险业不对称下调预定利率,有望吸引居民储蓄“搬家”至保险产品,迭加政策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险资将继续成为A股重要增量来源。
7月25日,中国人寿(02628)(沪:601628)等头部公司公告调降预定利率,其中传统险和万能险分别下调50基点,而分红险仅下调25基点,提高了分红险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预计这是最后一次调降。
险资入市步伐加快
近年存款利率持续下行且禁止手工补息背景下,我们认为分红型保险在利率降幅较小的情况下对储蓄存款、理财等更具吸引力,疫情期间积累的大量存款到期后正部分流入保险产品,提升居民配置中长期资金比例。监管端则通过降低银保管道手续费、引导资金向头部险企集中、实施逆周期资本监管、延长投资考核周期等措施,增强险企扩表和长期持股能力。
在新“国九条”等政策推动下,险资入市步伐加快,银行等契合其属性的板块受青睐,我们认为保险行业有望在新的发展周期中成为资本市场稳定的中长期资金来源。
所以今次A股应是有足够资金量推动牛市前行。怎样益到港股?稍后谈。
投资涉风险,每位投资者承受风险程度不一,务必要独立思考。笔者会因应市况而买卖。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