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照顾者手记
打印logo打印本文章电邮logo字体:
分享:
由医者父母心到医者同理心,在AI时代重寻仁医的温度
黎凯欣
作者:黎凯欣评论评论:点击数点击数:

发表时间: 2025-10-14 13:14:43

作者介绍

资深媒体人,在职照顾者,照顾对象包括老友记、认知障碍患者及长期病患。 走过照护之路的高山低谷,凭着关怀和信心,与各位护老与照顾者同行。

   许冠文早前在中大医学院座谈会与医生谈生论死,成为新闻焦点。他谈到在泰国海滩与鲨鱼周旋的生死一瞬,又以“何时开始死亡”作譬喻:“如果你觉得沿途风景开始没意思,死亡就开始了……各位同学将来做医生,你是去救人的,一旦你不想再救人,或者为钱而做,我就觉得你开始死亡。”这番话令笔者深思良久。


   作为照顾者,我偶尔也遇过这类“死亡医生”,他们的含糊其词及轻视病人,总叫人揪心。愈发觉得,医生是否具备同理心与人性化关怀,正是AI暂时仍难以取代的能力,因此格外珍贵。


中大医学院讲座,许冠文谈生论死


   这个“医生与笑匠谈生死”座谈会,其实是中大医学院生死教育的一环,旨在及早培养医学生面对死亡的心理韧性与同理心,装备他们与病患及家属同行。我进一步了解后得知,中大医学院面试时,亦把“同理心”列入考核项目。


   须知病魔当前,病人与家属常陷于彷徨,一句共情的话犹如定海神针。座谈会上,中大医学院院长赵伟仁教授指出,同理心在于站在病人与家属的立场,去理解事情。而且医护如何看待生死,也会影响病人的想法;当陪伴患者走到最后一刻时,“生人也要破地狱”,医护需要用同理心,向家属解释并同行。


   这让我想起八十年代流行的“医者父母心”。彼时公众教育程度不及今日,医学信息不易取得,病人往往依赖医生作出重大医疗决定,期待一种家长式保护,一锤定音。随着医疗知识普及,重视病人自主与选择权,把病人视为独立个体、体谅其处境为其设想,共同协商的“同理心”,比起医生一言九鼎的“父母心”,更符合当下需求。


许冠文早前在中大医学院“医生与笑匠谈生死”座谈会谈及生死,他表示,生命很有价值,无论好与不好,都是一道风景。这么短暂的人生,你欣赏每一秒钟、每一分钟、每一天的沿途风景,包括真正的风景和心爱的人,加起来也不到十个八个。人生过得快乐就够了,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图:中大医学院)


做个开心的医生,感染病人


   医者的身教与经验,能够启发医科生。座谈会主持、中大医学院副院长(科研转化及创业)兼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教授回忆,学医时曾听一位医生说:“一个不开心的医生,不能够让病人开心。”这句话影响他四十年,于是他努力做一个开心的人,盼以自身的谈笑风生感染病人。他坦言,这些是课堂难以教到的,有时一句话、一个观念,足以改变医生的行医方向。


   病人与家属,当然期望医生医病也医心。另一方面,同理心与关怀,需要长期滋养。


   记得今年盛夏时,我与中大医学院副院长(医疗系统)、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胡志远谈及功能性肠胃病照顾者的困境,也聊到如何培养中大医科生的同理心。


座谈会中,(由左至右) 中大医学院院长赵伟仁教授、许冠文、中大医学院副院长(科研转化及创业)兼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教授,对谈生死,望启发医科生对生死的理解。(图:中大医学院)


医科生临床考试,聆听病人的痛苦


   胡教授笑言,医学生一路走来多靠读书考高分,追求完美与自律,未必以同理心见长;但单凭医术,难以涵盖照顾病人的艺术。


   他在训练时,要求学生学会聆听病人的痛苦,问的不只病史,更要问病患:“你的疾病如何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因为同一种病,在十个病人身上就有十个版本,教科书未必会写。把这些故事化为自己的数据库,才能真正理解病人的处境,明白他们失去了什么,进而同理其苦。


   因此,中大医学院的专业临床考试,特设同理心评估环节。七分钟测试里,医学生面对真实病人,必须令对方感受到被理解与被关顾。考试后,考官会直接问病人:考生是不是一个好医生?过了这一关,考核才合格。


   胡教授提醒,医生就算再忙,也不要让病人感到难受;掌握了这门艺术,未来无论私人执业,或面对更擅长AI的对手,仍然具备竞争优势。


中大医学院院长赵伟仁教授指出,同理心在于站在病人与家属的立场,去理解事情。(图:中大医学院)


中大医学院副院长(医疗系统)、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胡志远,训练医科学学懂聆听病人的痛苦。(图:被访者提供)


医学院面试贴士,评估考生的同理心


   十月是大专院校开放日旺季,医学院依然是不少中学生与家长梦寐以求的学科。胡教授分享了中大医学院面试贴士——同理心与情绪智商(EQ),是评估准则之一。


   他常会请考生分享一次涉及冲突的经历,例如与同学争执,并说明从中学到什么,以评估其解决冲突的能力,背后反映的同理心。


   有一次,他邀请考生分享失败经验,对方竟落泪了,因为她自认从未失败。这一幕反衬出医学教育真正要培养的,不只是完美与分数,更是能够与别人同在、理解与承托别人的心。


   随着AI当道,不仅会改变医疗生态,也将重塑病人的就医历程,或许会让部分“死亡医生”无所遁形,饭碗不保。我不介意AI加快断症、缩短治疗时间,但AI终究冰冷;当机器条列出一箩筐诊疗方案,我仍期待有一位专业医生,将心比己,带着一点温度,把最切合患者需要的建议说清楚,与病人同行。


医护对病人的同理心,超越了AI,后者望尘莫及。(图:Kaboompics.com@Pexels)


AI年代,医生的温度,更为重要。(图:Pixabay@Pexels)

中大医学院【医生与笑匠谈生死—从上天堂到破地狱】座谈会影像重温:https://youtu.be/SiuCFhtl4Ek?si=Zqg_tFa8NBYLNJ7L

分享:
返回照顾者手记
上传图片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且文件小于5M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立场 
登录 后发表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 暂无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观点
登录 后回复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顺序  ↓倒序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more on Column 
新  一个月内新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