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邓声兴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硕士课程兼任讲师、香港公开大学金融投资课程讲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院使,澳门大学学术评审委员。邓博士于1997-2000年曾担任香港大学校外进修学院证券分析课程导师,2002-2004年为香港理工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导师。
邓博士是香港股票市场上著名的投资分析评论员、香港股票分析师协会主席、香港证券学会理事、澳洲银行及财务公会高级会员及报章的专栏作家和电台财经节目主持人。
近期科技圈热议的“千亿美元循环”看似资本迷局,实则揭露AI产业从硬件、云服务到模型应用的深度绑定趋势。英伟达宣布向OpenAI战略投资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OpenAI与甲骨文达成3000亿美元云服务合同,而甲骨文则须向英伟达采购GPU以扩充算力。这笔资金并非凭空循环,而是基于明确商业契约与阶段性部署的战略协同,其核心逻辑在于将资本转化为实体算力,推动AI基础设施的规模化扩张。
英伟达的千亿投资并非一次性注资,而是随OpenAI的算力部署进度分阶段投入。首笔100亿美元将于协议签署后到位,后续资金将伴随每吉瓦算力的建设逐步追加。此举旨在降低OpenAI的现金流压力,同时确保英伟达GPU的长期订单。根据协议,OpenAI需部署至少10吉瓦算力,相当于400万至500万块GPU,约等于英伟达2024年总出货量。而甲骨文作为云设施中介,一方面承接OpenAI的云服务订单,另一方面向英伟达采购硬件,形成“需求-基建-供应”的闭环。
这一联盟虽强化产业协同,却也埋下隐忧。OpenAI目前仍深陷亏损,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达135亿美元,其每年约100亿美元的收入远不足以覆盖年均600亿美元的云服务支出。甲骨文为支撑基建扩张,债务股本比高达427%,远超微软的32.7%。若AI应用需求未达预期,资金链断裂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此外,英伟达的“央行化”战略虽能平滑业绩波动,但亦面临反垄断审查与自研晶片竞争的双重压力。
市场对AI的狂热推升OpenAI估值至5000亿美元,但其2025年预期营收仅130亿美元,市销率近38倍。有人警告,此情景类似2000年网路泡沫的“供应商融资”模式。然而,支持者认为AI算力缺口高达40%,基础设施投资是技术革命的必经之路。英伟达行政总裁黄仁勋强调,10吉瓦算力将为“下一个智慧时代”奠基,而OpenAI行政总裁Altman则将此视为实现通用AI的关键赌注。
千亿美元流动的本质,是巨头通过资本纽带,将彼此成长曲线深度绑定。英伟达透过投资锁定未来订单,甲骨文可获取云服务大客户,OpenAI则突破算力瓶颈。投资者应关注三个方向:一是英伟达GPU实际出货进度与毛利率的变化;二是OpenAI模型商业化进展与亏损收敛趋势;三是全球AI政策对算力建设的影响。短期泡沫风险虽存,但长期若AI应用爆发,此联盟或成未来10年科技业的核心支柱。
笔者为证监会持牌人士,并无持有上述股份。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