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大学生媒体导师、港大硕士同学会论文实习计划得奖人,受多项政商界奖学金、实习项目等支援。中学时期开始自由撰稿,获邀出席各大电影首映。高中起参与影视前期构思,着力开发原创剧本。后来跻身电影学院,创作涉猎剧情片、实验影像、人工智能特效与现代诗等范畴。执导作品包括《爱情陌影》、《抵达之谜》、《破碎而灿烂的一切》。
《她来找我》(She Came to Me)的阵容毫不敷衍,由圣丹斯电影节嘉许的丽贝卡·米勒(Rebecca Miller)执导,彼特·丁拉基(Peter Dinklage)和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饰演夫妻,一边是作曲天才,另一边是心理咨询师,在当年柏林影展开幕,堪称体面。殊不知口碑失利,隔了两年,这才上线流媒体。无甚期望下,以为当语调富层次的轻喜剧陶冶性情,但看毕全片,《她来找我》却是意外的平庸之作。意外在于,电影不甘于拍知识分子打情骂俏,而是描绘隔代爱情,跨度较大。但那些打破预期的重点,又呈现得不够精彩,所以平庸。
《她来找我》于第73届柏林影展首映。(电影剧照)
影片初段已带出,彼特·丁拉基所饰的Steven不擅交际,除了性格孤僻,也源于灵感枯竭。这种浑身不自在,于文艺片屡见不鲜。开拓之深,以费里尼(Fellini)的《八部半》(8½)为首,同届柏林影展的《盛夏余烬》(Afire)更贴切,同样是闭门造车无用功,尤其焦躁。Steven差在,出门便遇到女船长Katrina(玛莉莎汤美 饰)的挑逗。
然而这段艳遇拍得别扭,由Steven才情满溢的特征,坦露内涵比性张力来得确切。看他被搭讪后诱惑,半推半就,近乎《毕业生》(The Graduate)中Mrs. Robinson对Benjamin那几场脍炙人口的勾引。这是否可信,一时半刻难定夺。只显得Katrina寻欢上瘾,忘乎所以。期间气氛尴尬,似乎有诙谐的潜质,但对白和表演都灵动有余,欠缺风格。也许是故意低调,好让后来Steven把现实搬演成戏,两者甚有差距。何谓戏剧化,便一目了然。但观众在当下,无处投入或享受,就遑论记忆犹新。何况Steven有体贴入微的Patricia(安妮·海瑟薇)伺候,此刻自降品流,并不讨好。
《毕业生》由迈克·尼科尔斯(Mike Nichols)导演,描绘迷惘大学生的混沌情欲,引领文化风潮。(电影剧照)
谈及安妮·海瑟薇,她早已脱离《穿Prada的恶魔》(The Devil Wears Prada)的懵懂,变得成熟知性。也许是面相的变迁,比较适合演崩溃或压抑,而不是单纯的风韵犹存。所以安排她演的Patricia走火入魔,由行医时听被客人坦白,自己是对方的性幻想对象。婚变过后,直接在那病患面前脱光。最后摒弃了俗世的心病,加入修女。这充满矛盾的角色,通俗些形容,就是由科学投身玄学,价值观落差大,是戏剧精髓。可惜《她来找我》受限于篇幅,只强调了发泄的场面,虚张声势。画面上展现转折,简单干脆,却流于表面。细节上也能看出编剧疏忽,明明Patricia有严重洁癖,卧床时全家却能坐在床边,显然是粗心大意。
当成年人因为感情的破败,而东奔西走。《她来找我》把主轴移到了下一代脱离大人的阴霾,说白了,就是当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保守观念而棒打鸳鸯,世代对立。《她来找我》在自由恋爱的年代,故意搬出了一名看重贞操的父亲,誓要控告女儿男伴性侵,是两情相悦也罢。于是要私奔结婚,Steven调动人脉伸出援手,两条线就此交织。
《她来找我》到头来也聚焦年轻世代,并非彼特·丁拉基和安妮·海瑟薇谈情说爱。(电影剧照)
这段暗渡陈仓初是另一个阶段的爱情,拍得唯美。全片的画框有时缩窄,在此特别能强调情人的亲密空间,拓阔后全景展现Steven将这段佳话搬上舞台。果然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是科幻音乐剧,用意莫过于呈现,想象力如何重塑现实,以至华美动人。但有多动人,就看美学和创意,可惜《她来找我》的戏中戏,只是不过不失,置景轻巧,呼应了角色的际遇,又未见天才的手笔。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