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资深政策研究及传媒工作者,曾近距离观察政府施政,用心研究政策得与失。 但凡香港事,无论是与非,事事关心。
政府本周三将就《2025年道路交通(修订)(网约车服务)条例草案》在立法会提出三读,成为本届议会审议的最后一条重要法案,当中设立的法律框架为未来网约车市场定调,但关键细节诸如收费模式、发牌数量以及配套程序,仍须明年透过附属法例的方式处理。政府在争议不算激烈的情况下,近期依然不断四出游说,显示高层不敢掉以轻心。笔者近日与熟知行业情况的朋友讨论有关问题,朋友认同政府工作认真谨慎,惟最终网约车制度落地后能否成功,现实的变量仍然极多。
事实上,过往政府在的士改革上屡屡受制于制度束缚,未能有效提升服务水平,近日推行车队制亦仍未达到预期效果,使到整体出租车行业的效率与服务质素长期停滞,因此这次网约车规管必须一举成功,但政府一向不擅长应对市场变化,为减低政策与现实的错配,政府唯有先构建一个制度框架,再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循序渐进地调校细则,所以政府才赶快在今届议会完结前通过主体法例,以便明年有充裕时间研究执行细节。
在这一宏观框架下,能否吸引足够司机投身网约车,成为第一道考验。法案中“人车绑定”的规定要求司机必须是车主,司机不能租车经营,目的在阻止许可证炒卖与铲除黑工,但也失却了共享经济的核心精神,加重了经营成本,导致潜在司机却步,特别是目前网约车司机不少是租车经营、兼职性质。政府最终了解到问题所在,才急急将网约车车龄上限由七年放宽至十二年,要求远低于的士车队的三年,等于大幅降低入行门槛。
网约车法案中“人车绑定”的规定,司机不能租车经营,目的是阻止炒卖与黑工,但失却了共享经济的核心精神(Envato)
其次,发牌数量的安排关系到市场供需平衡,政府预计起步阶段不会发出太多牌照,避免对传统的士带来实时冲击,但若限制过严,网约车无法形成足够规模以达致响应即叫即到的服务标准,最终难以留住乘客。当务之急是透过数据模型与市场试验,避免一刀切式的固定配额,并保留弹性调整机制。
再看收费机制,网约车采用“市场主导”的动态定价,现行的平台是根据需求、时段、地点与气候等因素随时调整车费,若新制沿用此模式,在缺乏透明度或监管介入时,或许会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况,损害客户信心。政府必须保留紧急时刻干预权,并建构公开可查的算法架构,确保消费者在享受弹性定价红利之余,不会被剧烈波动所困扰。
此外,的士业与网约车之间的竞争并非零和游戏。政府强调两者应互补,但网约车往往具备更灵活的调度、优化的配载路径和更具吸引力的佣金分成,对传统行业无疑造成压力。要达至行业共融,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的士业的定位及发展配套,使其有力对抗新兴市场竞争。最后,正如笔者数月前指出,网约车司机的责任随着行业合法化而加重,亦将不利于经营环境。除了须购买保险外,司机需按实收入缴税,这些附加成本有可能转嫁至乘客票价或侵蚀司机利润,变成市场运营的不稳定因素。
网约车能否在香港扎根,关键在于政府能否在立法与执行中把握适度的灵活度,既维护法治与公平竞争,亦要避免误判市场的供求变化。未来,若法例能顺利落地并持续优化,香港的出行生态将迎来真正的转型时代;否则,一旦偏差过大,不仅浪费政府资源,也可能重蹈的士改革的覆辙,错失了由市场创新推动城市出行升级的良机。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