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管理【FOCUS】
打印logo打印本文章电邮logo字体:
分享:
中美金融缠斗“上链”,稳定币大热藏双考验
评论评论:点击率点击率:

发表时间 2025-08-01 14:53:56

   继《天才法案(Genius Act)》7月18日获特朗普签署后,香港的《稳定币条例》亦于周五(8月1日)生效,意味中美就国际货币体系“多元VS独霸”的多年缠斗,正式“上链化”。新风口当前,欲饮头啖汤者、炒作“点石成金”者争破头,惟热闹背后或忽视了两大暗涌,一是人人会手机支付时代,谁转用稳定币?二是1:1的储备背书,是否真的稳如泰山?


区块链延续霸权遭中欧反击


   去年底提交立法会审议的《稳定币条例》,数个月波澜未兴;直至5月30日刊宪,相关概念过去两个月突然如日中天,催化剂直指被称作“美元霸权2.0”的《天才法案》6月于美国参议院成功闯关。


特朗普7月签署《天才法案》,欲以数字化、区块链延续美元霸权。(AP)


   经过几番发酵,市场幡然醒悟,披着“加密货币监管”外衣的《天才法案》,本质是借所谓“合规储备资产(如美元、美债)”硬性要求,强化美元在DeFi(去中心化金融)时代的货币主导地位,简而言之--以数字化、区块链延续美元霸权。


   “阳谋”遭反击的直接例证,即是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不约而同提及,“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的过度依赖和负面影响”、“美元的过度特权”,途径之一正正是以香港为试验田的稳定币以及数字欧元。


转用稳定币诱因待现实检验


   区别于《天才法案》要求挂勾美元、美债,香港《稳定币条例》并不偏好特定币种,允许持牌者选择与单一法币(美元、港币、人民币)或“一篮子”法币挂勾。此无疑显示了香港的灵活之道,摆脱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规模相对较小(如6月底人民币存款缩水至8821亿元)的掣肘,尽可能挖掘客户基础、拓宽应用场景。


   不过,以香港现有完善的支付体系、眼花缭乱的交易平台看,除了币圈一族的直接需求,有何诱因令港人、港企大量转用稳定币?相比现有体系,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支付、产业链融资等,有多大“好处”?将可用于收息的美元存款转为美元稳定币,会否得不偿失?


除了币圈一族的直接需求,有何诱因令港人、港企大量转用稳定币?(AP)


   尤其是《稳定币条例》要求对客户身分进行核实,遵守“转帐规则(提供汇款人及收款人资料)”,持续对相关交易及钱包地址进行筛查等。背后玄机,即是严防稳定币沦为内地客走资秘道。


储备资产未必等于支付能力


   此外,更终极的拷问是,即使有1:1储备资产背书,稳定币是否就稳如泰山?2023年第二大稳定币USDC脱勾至0.87美元已暴露关键软肋--流动性风险。


2023年第二大稳定币USDC脱勾至0.87美元已暴露关键软肋--流动性风险。


   国际清算银行(BIS)5月刊登的论文就指,尽管稳定币跟储备资产(如美债)1:1挂勾,但一旦爆发危机,发行方或须出售美债以应对赎回,此将对短期美债构成螺旋式抛压。同时,由于资金出入对收益率升跌影响的不对称性,将放大流动性危机。


   此如同2008年“欧洲美元(相当于美国境外的美元存款)”市场崩盘的翻版,当时“欧洲美元”急剧膨胀,雷曼危机爆发后,离岸美元持有者集体要求兑换在岸美元,最终导致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OIS(美国隔夜利率)利差飙逾364基点,“欧洲美元”与美国境内美元1:1的信用关系名存实亡。


   稳定币未来会否重蹈欧洲美元覆辙?关键仍在监管框架和应急机制。


   撰文:金子安

分享:
返回【FOCUS】
上传图片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且文件小于5M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立场 
登录 后发表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 暂无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观点
登录 后回复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顺序  ↓倒序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more on Column 
新  一个月内新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