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金博客陶冬天下
打印logo打印本文章电邮logo字体:
分享:
市场重估利率周期 信心更需政策支持
陶冬
作者:陶冬评论评论:点击率点击率:

发表时间: 2023-02-18 23:04:33

作者介绍

持有美国犹他大学经济学博士、硕士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学位。他对亚洲地区的经济极有研究,尤其对中国经济的见解更为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及2004年中国宏观调控等问题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预警。 陶博士过去于多家国际及知名的金融机构出任亚洲区经济研究部及中国研究部主管,工作地点遍及中国、美国及日本,自1994年起获派驻于香港任职。

  数据风暴,击穿了华尔街交易员的信心,掀起了一场重新评估联储利率周期的浪潮。上周美国的通胀数据和零售数据都比市场预计的更强劲,加上之前超高的非农就业人数,资金被迫调整自己对联邦利率终极水平的评估,今年内减息的呼声明显减弱。几个星期前甚嚣尘上的非通胀(disinflation)交易的热度也大不如前,美债大幅调整,对联储政策特别敏感的两年期国债利率升至去年11月初以来的最高水平。美股也同步走低,欧洲股市表现相对靓丽。美国公司债收益率低过联邦基金利率,这是三十年来第一次。联储加息周期可能延长,美元指数上扬。美元走高、库存增加,石油价格连日下挫。岸田政府提名植田和男接任央行行长,日元重回贬值轨迹。


  美国一月份CPI同比上涨了6.4%,核心通胀上涨了5.6%,通胀数字好过上个月,但是下降速度低过分析员的预测。分解开通胀数据看,能源通胀明显回落了,产品通胀已经完全消失了,食品通胀在升温,推高通胀最大因素是服务业通胀。


  目前一半的通胀源头已经消失,所以美国通胀继续回落会发生。食品通胀还在上涨,不过货币政策对它未必有抑制作用。必须看清楚的是,现在通胀主要来自服务业通胀,源头一个是工资上涨,一个是租金上涨。就业市场过热不解决,美国的服务业通胀下不来。租金一旦签约要两三年之后才改签,所以对CPI时间滞后。


  不仅是通胀数据,一月份的零售数据、PPI和就业数据也有类似的表现,说明经济过热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通胀压力仍然很高。联储治理通胀的工作进入了深水区,通过加息来实施需求遏制,需要时间,甚至短期内效果不佳。这就应了联储所说的,治理过程还远未结束,接下来的利率政策将取决于数据走向。


  上周的经济数据,令市场感受到对通胀和利率错误定价的风险,资金逃离风险资产,去杠杆、去风险权重。面对一系列不合预期的数据,市场迅速修订了对终极利率水平和减息时机的判断,利率期货的定价,大幅向联储所表达的立场靠拢。今年以来火爆的主流交易是“非通胀”,也就是通胀逐步受控,经济不至于进入衰退,软着陆的可能性很高。这个交易被越来越多的交易员放弃,起码是暂时放弃。


  目前的形势很清楚,尽管通货膨胀在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符合乐观的预想。如果联储加息更多、在高利率水平停留更久,无可避免地会对美国经济带来更大的伤害。期货市场价格显示,市场认为联储五月份还会加息25点,目前市场的终极利率预期是5.25%,之前则不到5%。现在市场预期下半年减息一次的可能性不到50%,之前预期减息两次。联储十二月点阵图的预测是5-5.25%,可以说在这场角力中,联储赢了。


  三月加息25点后,笔者相信五月再加息25点的可能接近九成,但仍然不是必然的,取决于未来几个月的通胀和就业数据。中性利率水平已经达到,联储没有了既定目标,现在是根据最新数据作微调,而数据起伏会牵扯市场的心。笔者认为接下来的通胀回落会很慢,而经济的韧性在下半年未必像想象的那么强。在疫情支票花费完之后和房地产价格下跌之后,消费热退潮是可以预见的。


  话题转到中国经济,中国的货币信用环境在2023年初得到了继续的改善。在一月份,社会总融资同比较上期减少了大约2000亿元,主要是受到政府债发行放慢、表外融资减慢的拖累,但是这两项的放缓应该都是暂时性的。未来几个月,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政策银行贷款以及政策支持下的房地产信用估计都会发力,社融也应该出现加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月份企事业中长期信贷同比多增约1.4亿元,反映基建及设备更新相关融资需求大幅上升。企业端长期信贷改善,是最近数据的亮点,也预示着以政府公共开支为主导的投资浪潮蓄势待发。


  居民端的贷款和存款数字则有问题。新增居民贷款增加2500亿元,同比少增长了接近6000亿元,这个受到疫情和农历新年较早的冲击。最令人瞩目的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2200亿元,同比少增加了接近6000亿元,连续九个月减速。


  近来愈发严重的居民超额储蓄,没有见到任何的放缓迹象。中国经济大约沉淀下八万亿元左右的超额储蓄。所谓超额储蓄,就是高出过去正常水平的储蓄部分。根据笔者匡算,八万亿中大概有四万亿来自消费的下降,三万亿来自房地产市场交投淡静,一万亿来自理财产品的赎回。


  中国出现了两个不常见的现象,第一个是排队提前还房贷,第二个是疯抢大额存单。这两个的背后,都是同一个原因:信心不足;这两个的未来,可能是同一个结果:资产负债表萎缩。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的繁荣是建立在高涨的消费信心基础上的,有了信心才敢借贷,才敢消费,然后带起企业信心和投资。


  过去一年中,疫情的蔓延、经济的低迷、房地产的疲弱和就业的不足,拖累了消费者的信心。不过目前的政策思路还是想把老百姓的储蓄引诱出来,以盘活房地产市场,盘活经济活动。这些无视了消费者对收入预期、对房价预期的弱化。没有更大的、更积极主动的政府刺激,消费者未必会打开钱包花钱。抗疫政策的改变带来了消费的反弹,但是要消费从“反弹”走向“反转”,就需要基本面的改善。


  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能不能反转,而这个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本周有三个看点,首先,美国一月份PCE数据,预计核心PCE环比增加0.5%,打破连续三个月的下降趋势。其次,日本一月份CPI,扣除食品后的核心CPI可能达到4.3%的新高。最后,FOMC二月份会议纪要,预计和鲍威尔在记者会上相对鹰派的立场大致相同。


  本周记阐述作者对经济、政策与市场的理解、认识,为个人观点,并非投资建议或劝诱。

分享:
返回陶冬天下
上传图片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且文件小于5M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立场 
登录 后发表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 暂无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通观点
登录 后回复评论,立即 注册 加入会员。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顺序  ↓倒序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 财金博客
  • 理财/管理
  • 健康人生

  • 时尚艺术
  • 吃喝玩乐
  • 全部
more on Column 
新  一个月内新增栏目